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270 冠名沈学 (二合一)

270 冠名沈学 (二合一)(2 / 2)

不过就在此时,沉忆辰发现杭州府衙官员中,有着一张熟悉的面孔,目光下意识就盯着对方。

感受到沉忆辰的目光,本来还有些躲闪的这名地方官,只能硬着头皮拱手行礼道:“下官杭州府通判徐东海,见过沉提督。”

听到徐东海这个名字,很多回忆瞬间涌入脑海中,难怪自己会觉得有些眼熟。

没想到当初那个号称昭文书院“神童”的徐东海,如今已然成为了杭州府地方官员。从正六品的官阶跟年纪来看,确实没有“伤仲永”,当得起神童称号。

“徐通判,久违了。”

沉忆辰拱手还礼,脸上还挂着一丝澹澹的笑容。

当年确实有过一些纷争,可如今时过境迁,再回头看不过是些文人相轻的小事。

更别说当年的徐东海才十三岁,放在后世不过一初中生的年纪,有股年少轻狂不服输的心态很正常。

“没想到沉提督还能记得下官,年少孟浪还请提督大人不记小人过。”

“何需说这些,都过去了。”

看着沉忆辰这么一副云澹风轻的模样,本来还有些尴尬的徐东海,瞬间感到一阵轻松跟唏嘘。

是自己小看了沉忆辰,这几年过去,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应天府婢生子,名满天下督军一方,岂能没有容人的肚量?

“是下官狭隘了。”

其实在沉忆辰成为小三元魁首后,徐东海对于他就已经属于心服口不服的状态,基本上不敢再有任何的挑衅。

多年之后再次相见,现在只有心服口服。

对于前排喜宁跟地方官员的熘须拍马,沉忆辰没兴趣参与进去,既然遇到了徐东海,干脆就与他并排前行,顺便问问现在浙江的情况。

“徐通判,本官在途中接到过一些消息,福建乱民已经控制了闽浙边界的交通要道,可有此事?”

“确实有部分交界要道被乱民堵塞,不过提督请放心,入闽之路绝对畅通无阻!”

徐东海还以为沉忆辰是担心自己从浙江入福建,会遭遇到乱臣贼子攻击的风险,立马就拍着胸脯保证了下来。

因为早在数日之前,浙江都指挥使便率领大军打通了一条入闽要道,否则朝廷出镇大员被堵在浙江无法进入福建,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不知道得多少官员乌纱帽落地。

“那浙江最近局势可好?”

“浙江自古富饶,百姓丰衣足食文教兴隆,乱臣贼子无法蛊惑人心,各州府固若金汤!”

听着徐东海这些豪言壮语,沉忆辰是半信半疑。不过话说回来,自己与对方这个“故人”关系,属实水分十足,加之关乎到切身利益关系,报喜不报忧也很正常。

可能是感受到沉忆辰不太相信,徐东海赶忙补充道:“提督有所不知,浙江各州府不仅仅风平浪静,杭州府近日还将举办西湖雅集,各地大儒纷纷前往讲经论道,足以彰显太平盛世。”

对于古代王朝而言,很多时候把文运看作国运,杭州府大儒云集文运昌盛,若是局势动荡可不会有此等盛况出现。

“就连提督的沉学观点,都会有士子在这次西湖雅集与各方辩经。”

沉学?

听到这个名称,沉忆辰脸上表情变得很复杂。

一般来说在古代,只有提出了完成的学术理念,并且开宗立派被人给发扬光大了,才有资格被称之为学派。

提出学术观念的那个人,会被外界以他姓氏,冠名为“某学”。

沉忆辰确实提出了“经世致用,辨证求是”的学术观点,并且还用四段话语,来粗略的阐述了自己的学术主张。

但是客观来说,距离开宗立派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更别说用姓氏去官名学派。

或者更简单粗暴的扯下遮羞布,沉忆辰的学术观念,在京师被传统理学界给批判为“歪理邪说”,还有言官向皇帝弹劾“妖言惑众”。

但凡不是朱祁镇有着严重的逆反厌学心里,再加上自己当时有着王振这个阉党老大当“靠山”,换做是一般人还真扛不住外界攻击,更别说把观念发扬光大出去。

后来沉忆辰出镇山东,也没时间来完善宣扬自己的学说,某种意义上“着书立说”的成就,依旧不算太完美。

“沉提督?”

看着沉忆辰半天不说话,徐东海有些疑惑的提醒了一声。

“喔,你继续说。”

沉忆辰回过神来随口应了一声,他确实没想到就连京师都没几个人认同的学说,能在千里之外的杭州府讲经论道。

不得不说,江浙地区自古学术环境良好自由,许多学派大儒均诞生于此。比如明朝着名的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东林学派、浙东学派等等。

继续说?

听到沉忆辰这句话,徐东海有些懵圈,自己不是说完了吗,还继续说什么?

没办法,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的布衣白丁,沉忆辰身为上官,他要继续说徐东海只能从命。

几年官场生涯下来,不仅仅是沉忆辰变得圆滑世故,徐东海同样磨平了很多棱角。

“西湖雅集有大明文坛道场的别称,各路大儒士子均想借此机会扬名立万,达成文人立言之功。”

“提督乃大明魁首,要不趁此机会辩经证道,把沉学发扬光大?”

徐东海才华学识并不低,如果不是遇到沉忆辰这种不世出的天才,恐怕也能在应天府科场成就一段佳话。

入仕之后,徐东海一直对沉忆辰保持着关注,其中有好奇,也有不服的心态。

沉忆辰国子监讲学的事迹,同样传到了徐东海的耳中,他很清楚没有经历过辩经论道的学术观念,是无法得到天下文人士子的认同。

前面的“沉学”称谓,更多是一种恭维。

三不朽乃文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徐东海就不相信,沉忆辰不想着书立言流芳百世。

西湖雅集,便是证道场合!

说实话,沉忆辰向来对这些文人大儒的讲经论道没有兴趣。

因为在他看来,儒家发展到程朱理学,把孔孟学术观点,架上“圣人言”的神坛,不允许任何的质疑给修改,就已经把路给走死了。

再怎么辩经,就跟八股文一样,无法跳脱出“格式”的限制,最后不过是说一堆“假大空”的废话。

可是不喜欢归不喜欢,经历过这几年仕途生涯,沉忆辰清晰的认识到华夏文明,走进了固步自封的死胡同。必须得有个人站出来打破这一切,就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从思想源头上注入活力。

否则自己立下多少不世之功,都仅能治标,不能治本!

对于别人而言,文人三不朽中立言最简单,立功次之,立德最难。

但是对于沉忆辰来说,想要推翻这个世界的观念去立言,才是一条最难走的路。

吾道依旧孤独。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九州立志传 归藏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边的月亮 万历小捕快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