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我在春秋做贵族 > 第311章:原来秦国这么弱

第311章:原来秦国这么弱(1 / 2)

这个叫“大荔”是哪个地方呢?它大河的西岸,周边又有洛水和渭水,算是一个三河交汇处。

按理说,“大荔”作为晋国与秦国的边境,秦军东出应该是率先攻打那里?

然而,长久以晋军和秦军的大兵团交锋大是集中晋国西北部的“交刚”附近,相反发生晋国西部的交战屈指数。

其实,话往通透了说就是“大荔”附近的地形太复杂,有三条河流交汇的同,周边的山地又比较,着实不适合大兵团展开。

那个两国约好开战地,双方摆阵势交战的年代,地形不够开阔都不适合作为交战场地,肯定不会选山林密布的地方开战。

到后面?秦国被晋国打得缩西边一隅,哪怕是到了不再进行君子之战的年代,秦军暂一次东出的举动也没有,自然是不会以“大荔”这种复杂地形作为交战场地了。

智瑶知道历史没有被改变的话,以后“大荔”这边会一再爆发激战,秦军与魏军往往互相拼杀,直至某天秦军抢夺了河西之地,才算是让这一片土地稍微得到消停。

属于智瑶的代到之前,也就是前500年以前,秦国屡次东出选择从晋国西北部入侵的原因很现实,能拉上白翟当盟友的同,晋国西北边的地形为开阔,尤其适合类似秦国、白翟这种马匹数量充足的国家或势力作为入侵的路线。

当前还不是战国代,无法“大荔”附近看到魏国长城,目所能及的地方到处都是山林。

是的,没错,魏国也修筑过长城,不出名的原因是后被拆了。

第一个修建长城的国家其实是楚国,他们河南地修建了诸夏第一座长城,只是楚人称之为“方城”,总长度约五百里。后世那边有一个城市叫方城,名称由就是楚国附近修建了长城,又以“方城”这个称呼流传下去。

至于后面为什么不是将一条长度数十里、数百里的城墙成为方城?谁让楚人战败,他们的文明没有完整的传续下去呢。

知道第二个修建长城的国家是哪个吗?他就是齐国,总长度达到一千两百里。

后面各个修建长城的国家就排名不分先后,效仿楚国修建长长的城墙抵御敌人,其中以秦国修建的长城最长,抵御日渐强大的义渠人,后抵御月氏人身上,再最后变成了抵御匈奴人的城防体系。

秦人竟然怕义渠人到需要修建长城的程度?以为秦国是晋国,像晋国那样不到五十年连续兼并数个国家以及势力,崛到被分裂前都能吊打一切不服的国家啰?并不是的。

打从一开始,秦国就真不怎么眼,哪怕是晋国分裂成为赵、魏、韩三个国家,初连韩国都能欺负秦国,后是被魏国吊反复抽。

那样的秦国害怕义渠人,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地方,别说自东面的压力太大,迫使秦国想要抽出的兵力应对东面,不得不修建一条从西部延伸到东北部的长城了。

当然,春秋晚期到战国长城,指定不是现代那种石砖长城,其实就是夯土而成,某些城墙段能也就两三米的高度,厚也厚不到哪去。

现代人所知道的长城,它是有明一朝修筑的,后天下革命,又到了近现代重修葺。真别去了八达岭之类的长城段就“哇!始皇帝下令修的啊?”,有导游会把导游搞得一脸懵逼,也会让懂得历史的人一脸憋笑。

智瑶是亲眼去楚国“方城”附近逛游过的人,必须承认那一道长城到了应有的作,要不然那一次楚国的都城“郢”就要面临第二次失陷的风险了。

长城这玩意有必要修吗?反正是众说纷纭得很,好的或坏的,几乎什么论调都有。

站智瑶角度,认为他们这一代人不着长城的存,有那么一道长城都不知道要防着谁,甚至会妨碍大军前往草原得收获。

这个是游牧族群全面拉垮的代,智瑶觉得一旦智氏全面发展,列国根本无法阻止智氏进行兼并的脚步,只要不陷入到旷日持久的“战”之中,哪有什么机会让游牧族群崛呢。

事实好像就是那样?春秋期实力最弱的燕国都能先扛住东胡,后面又摁着东胡狂揍,到了战国早中期也就秦国主要力东出而被义渠、月氏和匈奴轮流欺负,像是赵国则是不断去欺负游牧族群。

一贬低秦国的意思都没有,事实就是那些事实,变法之前又没有夺下河西之地和巴蜀的秦国既弱又野蛮,偏偏还很喜欢玩两线乃至于三线作战,不被打得满头包就是怪事了。

拿智瑶说,他因为早知道“历史答案”的关系,有了一种“既定印象”的情况下,比谁都要高看一眼秦国。

那么情况是什么?不就是“知道”这个前提,随后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觉得秦国就是那个强大的秦国,忽略了原秦国有那么弱小期的事实了。

这么说吧,秦国如果强大,能够应付得线作战,秦惠文王的母亲芈月得着去给义渠王生孩子吗?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归藏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江边的月亮 九州立志传 穿越大唐当股东 嫡女重归 万历小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