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建文新政(1 / 2)

削藩!

一定要削藩!

齐泰看着朱棣回转的兵马,井然有序,纪律严明,心不断的向下沉着,朱棣善于兵,单单从眼前的这支部队上就能够看出端倪,何况朱棣跟过众位名将,属于战场上一边学,一边实践出的悍将,他晓得如何利兵士,战场上达到胜利的目的,这也朱棣近些年屡屡出击,屡屡获胜当中验证了出。百度搜索星门ah123z最新章节免费看

齐泰又想到刚才朱棣眼泪横流的样子,他侧头看了一眼他身边的将士,这些人显然被堂堂一介亲王,不顾脸面,当着万千将士的面嚎啕大哭,所震惊与触动。

他也有所触动,他没想到战绩显赫的朱棣,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一面,当众给自己的行为找个理由不说,还哭扮怜,齐泰觉得兴许等他们回去后,等到他身边的军士把今天的事情传出去后,恐怕许人都会表示理解朱棣违背遗诏的行为,而不会谴责。

孝子嘛。

百善孝为先。

一个孝顺的人能有坏。

自古以人们对孝顺的人就有宽。

齐泰眼神不由的凝,他看着前方回转的军士,仿佛还能越过众军士,看到一马当先的朱棣。

这么一个善于兵,且能放下脸面的亲王,若是不消减他的权利,将永远会给中枢带一定的威胁。

这如何能行?

就齐泰想着这些的候,他身边的一人,问道:“齐侍郎,您看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齐泰深吸了一口气,然后了头。

随后,众人也开始行动了,准回京复命。

齐泰把遗诏好好的收了,摸了摸遗诏,仿佛又向遗诏求了一下力量,信念逐渐坚定了。

……

燕王朱棣被齐泰阻拦回去的消息,迅速的传到了众位王爷耳中,许王府都响惜的叹声,甚至有人还暗戳戳的想着四哥也不给力的想法。

对于他们说,侄子做皇位,少少都让这些王爷不太服气。

不过不服气归不服气,他们也没什么办法,朱允炆很早就被定为太孙,继承皇位基本上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这一他们没得黑。

他们也只能朱棣带头挑事的候,不高兴的骂一骂齐泰,表示表示存感,他们没太想法,不代表他们认为朱棣也没什么想法。

朱棣的实力,众人皆知。

若说朱棣带兵去应天府,只是纯孝的为朱元璋讨说法,他们是不信的,尤其是周王不相信,他是朱元璋第五子,他都有想法,何况朱棣?

说周王,他岳父是冯胜,朱元璋还世,曾弃封地奔凤阳去找冯胜,一下子把朱元璋惹急了,直接下令要把周王迁到云南去,不过不久后朱元璋改主意把周王留了南京,只不过余怒未消的朱元璋一直到两年后才准许周王返回封地。

后朱元璋收拾蓝玉的候,冯胜又进出周王府,这让朱元璋本就担心周王有什么小心思,加担心了,朱元璋一发狠,赐死傅友德后,第二年就把冯胜也赐死了,其中少也有想要绝了周王的心思。

不过效果好像不怎么管,此的周王,显然心思未绝。

另一边,朱允炆被诸王抗议不能奔丧搞的有些心烦,幸好他把最大的刺头朱棣阻拦了回去,这让朱允炆安心了一些。

安心过后,朱允炆莫名觉得一阵屈辱,他小心翼翼朱元璋身边伺候了六年,六年,谁知道他是怎么过的,这六年间,他没有向任何一个人证明过他皇孙有了不,有风光,他满脑子想得就是要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到手。

如今终于拿到手了,但是他发现这天下依然有他需要顾忌害怕的人。

那一个个分封出去的王,就像一根根刺一样深深扎他的心中,让他夜里都睡不安稳,这一夜,翻覆去的朱允炆,终是身到了殿外,他看着漫天的星斗,心中恨恨想着。

“我已经是大明朝的帝王,是这天下唯一的君,凭什么由他们这般活,想抗议就抗议,想带兵奔丧就带兵奔丧,以前瞧不我,忽视我,不尊我的人,现难道还要由他们不把我放眼里吗?!……”

夜里的风有些寒,哪怕再寒,依旧把他心中的那团存了很年的火,吹的越越旺。

不过,朱允炆知道,他没有政绩,初皇位,最重要的就是先坐稳皇位。

当务之急是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他能治理好这个国家。

这需要帮手。

第二天,朱允炆便开始了他的动作,先是下旨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入京就任翰林院侍讲之职。

方孝孺此人,才名远扬,品性端正,人称‘小韩愈’,洪武年间就次被人举荐为官,但惜朱元璋不到他,不过朱元璋却也比较欣赏品行端正的人,所以曾与朱允炆说过方孝孺,言辞为赞赏,而且明言告知朱允炆,方孝孺定会一生忠于朱允炆,因为方孝孺师从宋濂,而宋濂是朱标的老师。

同,朱允炆升齐泰为兵部尚,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让这两个心腹同参朝政。

并且当天下朝后,朱允炆便召两人入奉天殿密议,询问两人他该从何处入手,当做他的继位后的第一件政事。

齐泰和黄子澄都有些激动,以前他们哪里能参与这种事情,这是治理大明朝,他们一言一行都会对大明朝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感觉让他们忍不住的心神澎湃。

而两人恰恰还属于那么特别自信的人,皆以为自己是大明第一能臣,都雄心勃勃的想要开创出属于他们的建文盛世,想着超越洪武年间,流传千古。

黄子澄对朱允炆的询问,早有准,他朱允炆还是太孙,就想着这一天,借助朱允炆实现他的政见。

“陛下,先帝年间,条令律法苛刻严厉,其中不少律法让官员苦不堪言,微臣觉得陛下适当进行修改,如此亦能收群臣之心,到候朝堂和睦,群臣齐心,定能使大明朝国力昌盛,陛下也定会被广颂仁名。”

齐泰皱眉,看向黄子澄说道:“殿下继位不满一月,便修改先帝的定下的律法,是不是不妥。百-度*搜-索*灵-境+行*者+”

这是对朱元璋的一种否定。

朱允炆有些意动,想到齐泰所说也有些担心,不过他仔细想了想后,笑道:“齐尚怎也有不转弯,律法修改出后,朕便对旁人言明,皇祖父,朕便求得皇祖父修改了,只是没有的急颁发,如此自不会对我皇祖父有所损伤。”

黄子澄笑着头称赞,齐泰依旧皱了皱眉头,这种做法说到底还不是自欺欺人吗?不过他认真想了想,修改了律法对他也有好处,而且也确实如黄子澄所说,此法不失一个收买人心的好办法,先帝政严已久,也是候推行宽政了,所以也头同意了。

然后,三人就开始针对《大明律》进行了查阅和修改。

三人的商议下,一共挑出了七十三条需要废除的条令,同觉得有必要消了诰与榜文的法律地位,而且决定以后不再颁发榜文。

说诰与榜文,朱元璋建大明朝后,颁发了一套法典,然而这套法典有疏忽的地方,所以朱元璋经常诰的方式进行补充,同朱元璋遇到一些经典案例后,也会张贴榜文,公告天下,收法典当中,让官员遇到同类案件后,以此进行审理和定罪。

一直到修订《大明律》,这些诰和榜文都被修订了进去,而经过朱元璋的张贴的榜文,刑法皆比较严苛,让不少人都苦不堪言。

说,朱元璋嫉恶如仇,尤其是针对官员的刑法犹为严苛,一心想着重典,打造一个朗朗乾坤,而且朱元璋也不怕没官,他的想法中世上不缺想当官的人,若是实没有,大不了就他自己,他力足够,再不行,铐着那些犯法的官员去审理案件,强迫着官员干完活后,再斩的斩,绞的绞,流放的流放。

简单想想这一幕,带着镣铐的官员审问同样带着镣铐的罪犯,除了洪武年间,其他候还真见不到这种事情。

不过惜,朱元璋才死了一个月,朱元璋耗心血制定的律法,便被朱允炆挑出一些进行推翻。

到了七月初,朱允炆把他们商议好律法颁发出去,朱允炆也巧妙借口,掩盖他对朱元璋指令的否定,一间朝堂外群臣欢呼,朱允炆真落了一个行宽政,赦有罪的好名声。

一些文人士子,也开始大肆吹捧朱允炆的仁君之名。

毕竟当官的环境好了,受益最大的除了群臣,便是有机会当官的文人士子,他们怎能不发了疯的欢呼雀跃,以及大肆的对朱允炆表示赞赏和认同。

朱允炆感受到这番变化后,心里特别开心,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心理有问题,或者对自己不信任的缘故,对被人的认,格外看重。

于是,朱允炆决定进一步对部下手。

江南地区自大明朝建以,便收以重税,尤其是松江和苏州两府,以说江南地区是大明朝主要的钱财源之地,为此朱元璋还特意禁止苏州和松江两地人氏出任部尚,就是担心有人心念家乡,犯了律法。

最新小说: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嫡女重归 万历小捕快 九州立志传 归藏 江边的月亮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