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册封!(2 / 2)

这么多年的执念,这么多年奋斗的目标,终于要实现了,谁又能不激动。

光宗耀祖,就在今日啊。

这时候,张武突然来到甄武的身边,他低声道:“大哥,我突然有些紧张怎么办?”

“紧张什么?”甄武侧头看他。

张武有些不好意思道:“不知道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册封,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竟然会有这么一天。”

甄武笑了一下,道:“别紧张,想来你应该在第二等中名列前茅。”

张武点了点头,他自己猜想的也是这般,接下来就看朱棣大方不大方了,若是甄武他们能封公,那他应该就是个侯,而且按照以前朱棣的习性,想来他封侯的几率会很大。

不多时,奉天殿大门打开,群臣进殿。

朱棣身穿龙袍,头戴皇冠,早已坐在了龙椅上等着群臣,他的腰板仿佛永远挺的都是直直的,好似多年战场生涯历练出来的铁血气质,他威严的看着鱼贯而入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眼神中自信且明亮,展示着他有一颗绝佳的大心脏。

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朱棣,这样的皇帝,不由得拿朱允炆来进行对比,可很快大部分的人得出了一个结论,好似朱棣的样子,才是一个皇帝应该有的样子。

群臣齐齐跪下参拜朱棣,山呼万岁。

等到行完大礼,朱棣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他简短且干脆的说道:“想必你们都知道今日是什么日子,朕也不和你们废话。”

说完,朱棣一挥手,一旁的狗儿捧着诏书站了出来。

群臣看到这一幕,甄武等燕府旧臣火热的看向诏书,而其余人却还在努力的习惯和适应朱棣的干脆和利索。

经历过建文和朱棣两个皇帝的人,不由得感叹朱棣和建文简直是两个极端。

一个咬文重礼,一个务实重果。

狗儿这时已经打开了诏书,慢慢的读了出来。

第一个得到封赏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竟然是依旧留守在北平的道衍和尚,朱棣竟然用这种方式化解了最近的争论,把靖难第一功给了一个出家人。

许多建文旧臣微微有些骚乱,不清楚这个道衍和尚到底有什么功劳,可是甄武等人在微微吃惊后,全部脸色复归淡然。

若说谁是第一个提倡靖难的,当属道衍和尚。

而这几年间,道衍和尚协助朱高炽镇守北平,给他们一个安定的后方,以及安心的后勤,功不可没,靖难第一功给了他,倒也算不得过分。

只是道衍大师说到底是个谋臣,这点颇让人诟病。

接下来的排名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甄武得封赵国公,官拜右军左都督,张玉得封英国公,官拜中军左都督,朱能封成国公,官拜左军左都督,丘福,封淇国公,徐增寿进封,定国公。

他们这些人俱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食禄两千五百石,子孙世袭。

之后便是第二等功勋,排第一的便是张武,为侯爵第一人,得封成阳侯,其他的郑亨为武安侯,顾成镇远侯,王总武成侯…一直排到了伯爵。

值得一提的是,老三竟然混了个伯,被封为了宁安伯。

甄武替老三感到开心的同时,又开始琢磨起他的封赏来了,赵国公这个封号,甄武并没有太在意,朱棣给什么,他要什么,但是右军左都督,这让他有点不乐意,五军都督府中,右军管理的地盘,是甘肃陕西云贵川,这些地方对于他们来说是控制力最薄弱的。

朱棣把这个扔给他,显然是又要把他当牛用。

就在这个时候,朝堂上突然响起了一片哗然声,甄武凝神一听,发现此刻已经封到了建文旧臣,而排在第一的不出意外的是李景隆。

可让甄武感到有些吃惊的是,李景隆居然被封为太子太师,左柱国,并且增岁禄一千石。

甄武看向一旁的李景隆,发现李景隆得到这个封赏并没有感到多么的开心,反而额头上已经冒出了汗。

这些封赏都比较烫手。

因为此刻不单单是甄武看向了李景隆,便是张玉,朱能也全都看向了李景隆,更甚者张武等侯伯,许多人脸上已经浮现出了不服之色。

李景隆的曹国公还好说,甄武等人也是国公,可李景隆其他的册封,不管是岁禄,太子太师,还是左柱国来说,都要比甄武等人高一等。

妥妥的百官第一人!

这待遇别说燕府旧臣了,就是建文旧臣也看不下去。

凭什么?

就凭你李景隆败了两次,开了个城门?

这他娘的谁不会啊。

怎么李景隆就配当个百官第一人呢。

毕竟谁上谁也行,换个人说不定败的还能比李景隆更惨一些。

这算什么本事?!

李景隆抬头求饶的看向朱棣,朱棣冷眼瞪了一眼李景隆不为所动,甄武看到这一幕,心中突然明白过来,想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朱棣已经查清楚了,谁在背后煽风点火,煽动燕军将领们不合,既然他已经查清楚了,那么就没必要再接着让燕军将领们内耗伤感情了。

所以,朱棣连续扔出了两个平息事端的法子。

首先,他把道衍和尚推出来当靖难第一功,平息争论,其次把李景隆推出来当百官第一人,来吸引大家的怒火。

甄武不得不感叹朱棣玩得溜,只不过李景隆可怜了。

但可怜归可怜,其实也还好,李景隆再可怜,还能可怜过,朱棣已经准备好屠刀要杀的人吗?!

随着狗儿读完诏书,所有人的封赏结束。

朱棣饶有兴趣的看着众人,看了一会儿后,他收回目光,先是对着靖难功臣语重心长的说道:“自古以来总有功勋之人,不得善终,为何?皆因仗功在身,肆意妄为,视国法于无物,今日我把你们百战的功劳,赏给了你们,但同样有一句话送给你们,以后你们若有犯事者,莫怪我不讲情意,严惩不贷,还望你们牢记这点,莫坏了你我君臣之谊。”

甄武等人俯身连忙称不敢。

随后朱棣看向其他人,他眼眸低垂下来后,幽幽道:“自朕起兵以来,便说的明白,只是为了诛杀奸臣,对其他建文旧臣,向来大度不予追究,而且诚心改正者,只要不是首恶,我亦给予机会,不会赶尽杀绝,可若是有人一意孤行,一错再错,也莫要怪朕心狠了。”

这句话,朱棣说到最后杀气腾腾的。

若说朱棣对甄武他们说的那番话,只是告诫,对建文旧臣他们所说的,那便是明明白白的警告了。

建文旧臣心中都是一凛,相较于建文的扭捏,他们现在这位皇上直接多了,而且胆气和魄力也多很多。

这位绝对是那种说到做到的主。

可人有时候就是很奇怪。

总是在见到鲜血淋淋后,才会牢记住那些警告之词。

……

------题外话------

册封有改动,本来道衍和张玉好像都是追封的荣国公,徐增寿是永乐二年进封的定国公,但这些事太较真时间的话,没法写,所以直接写成这样了。大家别较真这点。

至于赵国公,设想中是一个过渡,因为朱棣还在,轮不到甄武镇国。

7017k

最新小说: 江边的月亮 九州立志传 嫡女重归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万历小捕快 穿越大唐当股东 归藏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