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大魏吴王称帝(2 / 2)

除了江东越夷叛乱,荆州交州也是有蛮夷叛乱。220年桂阳郡贼帅交州事,步骘率军平定,俘获万人;231年东吴动五万人,花了三年才平定武陵蛮;239年交州数万人叛乱,一年才平定。

荆、益、杨、交四州本就是戎、蛮、越、夷等族人比较的地方。江东的山越、山民、山贼牵制了东吴相当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无论激两国大战,还是挑两国的忧外患,让他们自乱阵脚,条件都是现成的。

但到底是先让两国打?还是先让两国乱?还是双管齐下?

这是三个问题,也是一个问题。

马谡紧锁眉头,逐一分析。

自蜀汉和吴国恢复联盟以,蜀汉就一直希望东吴能给回应,一力北伐。但东吴往往嘴上答应一使劲,却总是躺哪里一动不动,任由蜀汉上面折腾。

而且孙权经常亲率大军北伐,几乎每次都魏国援军到达前退军,前后不过一两个月。几乎每次都是魏援军未至,权退;援军未至寿春,权退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

也就是说,即使东吴动手了,每次北伐间都非常短促,稍有不利即退军。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奸滑,有意保存实力,不愿意与魏国决战。

魏国防守蜀吴的三个战略要地都屯有重兵,尤其是合肥、襄阳两地,屯兵不下于二十万,孙权只打合肥不打襄阳,就是不愿意跟魏国决战。因为襄阳距离魏国都城洛阳比较近,魏国洛阳还屯有中军十万,一旦开打就是大决战。而打合肥,则由于距离洛阳比较远的缘故,即使战事不顺也能魏国援军到达前走水路退军。

由于魏国的策略是西守东攻,防御蜀汉要坚守,不跟蜀军野战,待其粮自己退兵。而对待吴国那是说打就打,只要吴国敢露头,马以雷霆万钧之势捶之。

也就是说,挑动吴国去攻打魏国,似乎有不太现实。

那就只有反过,挑动魏国去捶吴国。

眼下恰巧就有这个一个契机。

孙权称帝了!

之前,魏吴两国频繁开战,但孙权名义上仍是大魏所册封的吴王,两国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克制,没有破釜沉舟般开战。

但蜀汉国,并自诩为大汉正统后,孙权的地位一下子就尴尬了。

这个代是讲究名正言顺的代。

孙权如果不做任何举动的话,他就是大魏吴王,伐魏就属于犯上作乱;选择拥护汉室的话,那就要臣服蜀汉,但谁又愿意臣服于一个比自己还弱的政权呢?

所以孙权想要自的决心一直都很强烈。

但受于条件不成熟,一直拖到今年(229年四月十三日,趁蜀魏两国刚西线大战一年,疲弊不堪的候,孙权当机断,武昌称帝,改元黄龙,国为吴,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尊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子孙为皇太子。

九月,也就是半个月前,孙权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遣使蜀,提议两帝并尊,两家纸面上瓜分魏国。

以徐、豫、幽、青属吴国,以并、凉、冀、兖属蜀国,魏司州之土地,以函谷关为界,两家各一半。并盟约: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此盟约一,东吴解决了西顾之忧,以集中力对付曹魏及境百越之乱。蜀汉也没有了东顾之虑,加之南蛮已平,没有忧,剩下的就只有一件事,北伐。

这样的局面一形成,对蜀吴两国是好事,却让魏国极其不爽。

于是,三国最激烈的战争代,曹叡上台后,也就是吴蜀成牢固联盟后,彻底拉开帷幕。

由于魏国的国策是西防东攻,所以即使孙权不去打攻魏国,魏国也是要抽空去捶吴国的。

而孙权称帝,恰好就给了魏国一个动手的契机。

现,就看什么手段鼓动魏国对吴国动手了。

思及此,马谡动手写了两封信。

一封送往漠南柯比能部,信上说道:“阁下文韬武略齐,一如昔日江东小霸王孙策,实为一代大漠雄主,正当叱咤风云之,须防小人暗算。幽州刺史王雄已派人去噶你腰子,刺客叫韩龙,此刻此人极有能已潜伏你的部落中……不谢,我叫雷丰。”

另一封信送给魏国皇帝曹叡。

信上所言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不知阁下对大魏吴王称帝一事,怎么看?”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边的月亮 嫡女重归 九州立志传 万历小捕快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穿越大唐当股东 归藏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