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秦时:一人之下 >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日看尽咸阳花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日看尽咸阳花(1 / 2)

秦国的第一届科考时间定在三月二十五,成蟜陪炎妃过完婚假,有二十多天的准备时间。

这个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就看要把第一届科考准备成什么样了。

作为秦国的第一届科考,成蟜自然是希望越隆重越好,为以后开一个好头,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秦国。

因此,二十多天的时间就显得有些紧迫了。

好在成蟜正式参与前,已经吩咐李斯提前准备了,倒是省了不少时间。

嬴政的王诏颁发天下,秦国上下反应热烈,报名者众多。

截止报名为止,从李斯那里得来的数据显示一共超过五千人参与科考,其中学宫体系超过四千五百多人。

秦国学宫体系培养的学子当然不仅仅只有四千五百多人,只是不是所有学子都有资格参加。

首先要在年龄要适合,其次要在学宫的毕业资格考试上各格才行。

当然如果的确是天才,哪怕年龄不合适,但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资格考试。

如果各格了,也可以参加考试。

无论哪个世界都不缺乏天才的存在,天才往往不能以常理而论之。

另外几百人是山东六国的学子报名参加。

如果时间再延长的话,山东六国的学子恐怕会更多,因为这个机会对他们而言很难得。

山东六国朝廷的官职被贵族垄断得很严重,上升通道非常狭窄,哪怕想要报国,很多人也无门。

通常情况下,山东六国的学子一般都是去给权贵做门客,能够直接被举荐的只是少数佼佼者。

从这个方面来说,有鬼谷背书的卫庄和盖聂的确非常占便宜,各国都乐于接受,只是官大官小的问题。

考试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在寰宇学宫中,时间是三天,第二次在在章台宫的偏殿,时间为一天。

通过第一场考试就有成为官吏的资格,考试内容大概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天考核必修科目,也就是所有学子都必须要学的。

比如律法,算术,历史,思想道德,公文写作。

当然作为所有学子都要学习的科目,一般学习的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并不会多高深。

想要学习进阶知识,可以选择作为自己的主修科目。

第二天考核主修科目,也就是以后学子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向。

比如工程营造,律法深研,理财货殖,礼仪礼法,兵法战阵,组织人事等等。

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兵法战阵。

不管是地方郡县学宫,还是寰宇学宫都有这个科目,但哪怕是寰宇学宫的兵法战阵之术也不见得多么高深。

没有办法,兵书这玩意都掌握在秦国的将门世家手中,能够拿出一部分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让他们把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根本不可能,毕竟统一之战临近,兵法战阵之术是将门世家飞黄腾达的根基。

这种事情也不能以王权强行压迫,毕竟他们都是将门世家,手握兵权,逼急了反弹十分可怕。

而且想要学宫的兵法战阵之术办下去,还需要将门世家的支持,纸上谈兵怎么能行?

像蒙骜,王翦这等人物也会去寰宇学宫讲课,当然高级将军只是偶尔。

他们事务繁杂,职责重大,主要还是具有实战经验的中层将领去。

兵法战阵科目的学子通过考核后进入军队不会授予高位,他们暂时还承担不起重任。

最优秀的学子也不过是百夫长,优秀学子是屯长,大部分学子就是什长。

同时他们也有官职对应的爵位,否则军卒的爵位比他们都高,怎么有脸带领军卒?

由于授予的都是低级爵位和低级官职,再加上人数也不多,并不会破坏依仗为根基的军功勋爵制度。

第三场考核辅修科目,这场考试的内容是判断名次的根据之一,体现的是学子的综合素质。

三场考试,第一场考试是基础,第二场考试份量最重。

第三场考试份量虽然不轻,但也不算没有作用,想要拔尖,第三场成绩就不能差。

有个前提是第一次考试想要过关,第一场必须各格,基础不合格,不管后两场如何,直接黜落。

跟后世科举不一样,学子不需要一连在考场待三天,并不需要准备被褥吃食饮水什么的,一场一场的来。

后世科举考过好处巨大,但考试的过程也是真的折磨人,对于人的意志体力都是一个考验。

甚至有些参加科举的士子直接在考场里面死求了,一氧化碳中毒,冷死,甚至还有吓死的。

在这方面,成蟜决定人道一些,不搞那些反人类的考试。

至于考试的题目,主要由寰宇学宫的老师,郡级学宫的优秀老师以及邀请的学问大家研究讨论出来。

这些人在考试期间都被限制自由,严密监视起来,不得与外界接触。

通常情况下,会研究出三套考试的方案,一套为主,两套备用,具体用哪套,有主考官临时决定。

成蟜并不是第一次考试的主考官,负责的筹备科考,主考官会是吕不韦。

如今的吕不韦年纪已经不小了,已经干不了多久了。

成吕不韦向成蟜透露,等看到天下一统的那天,他就会向告老还乡。

吕不韦的想法,成蟜很清楚,便转达给了嬴政,如此吕不韦才成为了主考官。

等到了天下一统时,吕不韦如果不兑现诺言,洗涮嬴政和成蟜,下场肯定比历史上还要凄惨。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在官场上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位极人臣太久可是挡了很多人的路啊。

第二次在章台宫的考试是由嬴政亲自出题。

没办法,这是嬴政强烈要求的,只能顺着了。

不过成蟜估计后世君王没有那个精力,秦国的科考跟后世的科举不一样,殿试不是只出一道题。

现在有多少主修科目,就要出多少道题,以后科目增多,题目就越多。

这想题目就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要契合君王本身的心思,难度还要拿捏得适合,高了低了都不好。

而且嬴政不但要亲自出题,还要亲自批改,一般的君王哪有这么旺盛的精力?

实际上就算是嬴政,成蟜也认为是图一时新鲜,多来几次也就兴趣不大了。

最终还是要把大部分事情推给大臣,自己负责最重要的小部分事情。

随着科考日期的临近,成蟜愈加忙碌,咸阳城也愈加热闹,咸阳的各行各业也受到了积极影响。

不仅仅是各地的学子齐聚,还有一部分出身富贵学子的随从,以及各地郡级学宫派出的随行人员。

寰宇学宫的大部分区域已经被秦国军卒给封闭了,没有参加科考的学子全部放假。

除了食宿区域,藏书室区域,其他区域禁止闲杂人等进出。

等到三月二十五一到,学宫大门口一下子变成了人山人海,不过有全副武装的秦军驻守,进门也还算井然有序。

为了防止作弊,检查相当严格,一共有三道检查关卡。

进入寰宇学宫大门一道,进入考场区域一道,进入具体考场一道,一道比一道严格。

这种情况那些选择比较冷门主修科目的就比较方便了,花费的时间少。

而且由于冷门,录取的概率也大,通过后获得好位置的可能性也大。

不过凡是有利有弊,竞争力度小,以后发展前途就要小一些,比如医官。

如果没有非同寻常的才能,一辈子也就在医官系统转悠,升到顶也就是中高级官员。

不过这个顶点只是暂时的,成蟜对于医学是很重视。

等以后秦国大规模改革时,这个上限会拔高,达到高级官员的地步,以此显示朝廷的重视。

考试时,成蟜就带着官员在寰宇学宫里转,身边还跟着端木蓉。

虽然不太合规矩,但随行的官员也不敢说什么。

巡视考场对于成蟜而言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带上端木蓉又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可谓快乐加倍。

可能是现在的人还淳朴,也可能是措施有效,又或是作弊的后果太严重。

连续三场考下来,一个作弊的学子都没有发现。

作弊者,非权贵宦官之家三代禁止入仕,剔除学籍,赶出学校。

若是权贵官宦之家,家中长辈集体降级降爵一等,本人一辈子禁止科考,剥夺被保举入仕之权,爵位家产继承权。

这种情况想要翻身就很难了。

最新小说: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九州立志传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归藏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嫡女重归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边的月亮 万历小捕快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