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大人,我们今日在大殿上看,太子气色确实好的很呐……”
李善长笑了。
“太子我打小就教过他,他的身体我很清楚……”
“你们说,这一个人,躺着昏迷大半年了。”
“突然有一天醒了,然后发现他身体比昏迷之前还要好……”
“这是不是很奇怪呢?”
说不定,那天就突然没了……
韩国公心中默默想着。
然后他又吩咐二人:
“胡大人他们入狱,实属无妄之灾。”
“你们去探视一番,也把我的话带给他。”
“我这边也会再想办法,让他早日出狱。”
“让他自己把主意拿正了。”
“是!”
二人应下。
胡惟庸早早就投靠了他,也是他在朝堂上有力的一只手臂。
必须尽早营救出来!
……
朱元璋看着修改后的官员架构和考核之法,有些茫然。
“标儿,为何修改的如此详细?”
朱标采用了一种树状型的结构,将大明朝的官制给重新画了出来。
尽管朱元璋这几年算是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国家体系。
但在朱标眼里,那可就真的不够看了。
他的规划中,大明朝的首要核心必然是天子无疑。
天子乃是一国之君,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整个国家最至高无上的权柄,必须掌握在天子手中!
任何牵涉到人事、军务、礼仪、监督、决策等等的权柄,最终决定的权力,一定要在天子手中!
目前朝廷上,中书省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将来的胡惟庸等人才能够把持朝政,一度走到谋反的道路上!
如果不是欠缺了几分运气,甚至差点让他给谋反成功了!
因此,朱标首先就要防患于未然,不能再出现这样的事!
他在中书省的旁边,另外拉出了一条线,方框里写的是内阁。
内阁具体做什么呢?
他是这样规划的。
首先,中书省的相权不变,但内阁统辖了内廷事宜,把起居注、起草旨意等事宜给揽了过来。
这样下面就管辖了翰林院、鸿胪寺等几个衙门。
这样一来,司礼监的权力就会被大大缩小。
能尽最大可能的压制住宦官的势力。
然后,又把国子监划到了内阁下面。
在他的想法里面,未来的国子监,必须要有数量较多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才能给天子指定政策提供专业的意见。
而不是什么只会引经据典满嘴空谈的酸儒。
这样,将来内阁给皇帝提供的意见,才能够更加偏向与专业、偏向与学术。
不至于出现大的漏洞和笑话。
内阁提建议、皇帝做决策、中书省去执行,三权分工明确!
他不会像历史上的朱元璋那样,一刀就把中书省砍了,集权与皇帝本身。
那样太不合时宜,也能把皇帝给累死……
朱元璋仔细的观察了这一套体系,心里很是满意。
说实话,他眼前仿佛像是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是真的好!
他对自家的儿子越发满意和喜爱了。
原本不信神佛的他,此时也不由得感慨老天赐给了自己这么好的一个儿子!
于是他又对着官制,细细的研究起来,和朱标讨论的不亦乐乎。
……
而另一边,新的科举制度终于公布了。
无数的读书人都被彻底震惊了!
一时间全体哗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