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辞朱标后,朱权还是有些走神。
通过朱标的话,朱权是彻底明白了眼下的局面。
元末明初时,元军和红巾军在辽东和上京一带打锯战。
灾害加战乱,整个辽东一带都是赤地千里。
从汉置渔阳五郡,到唐置营州,然后是契丹发展,接着辽,金在大宁到辽东一带修筑几千里的驿道,设置都城,府城,州,县。
整个这些曾经繁华的地方,在元末的战乱中都毁了。
连元的大都,现在大明的北平都被毁的差不多了。
明初时,朱元璋连续几次迁山西,山东的移民充实北平一带,两次就迁民十万户,三十万口。
这些人口不光是住北平,还有宣府和蓟州,永平到山海关一带。
然后是迁几十万人到辽东,筑沈阳城等城镇,设立卫所城镇。
洪武二十一年,冯胜领军二十万,民夫数十万,修筑大宁城和诸多卫城,关隘。
筑城之后,这才确立了大宁都司。
但除了少量百姓外,驻守大宁的基本都是卫所军人。
本地既没有商业,也没有农业。
所有粮食都要靠北平,山西,河南,山东四地供给。
一半靠海运,一半是运员民夫从陆路运输。
一年运送的粮食得五十万石。
消耗的粮食最少是运送粮食数量的三倍到五倍。
这个负担太重了。
大宁的战略位置又太重要。
必须驻扎重兵。
节制朵颜三卫,拱卫的是北平和宣府,还有辽镇三个重要的军区。
就因为朱权的能力受到朱元璋的认可,才有机会被册为宁王,就藩大宁。
但朱权的地位太重,朱元璋也不得不压制王妃人选,不给朱权配公侯正妃。
另外尽可能把大宁的命脉掌握在内镇手里,不然的话……坐拥大量精锐,孤悬在外,节制朵颜三卫的朱权,太危险了。
“粮食问题……”
朱权原本雄心勃勃,现在也是有些挠头了。
怪不得宁王坐拥强兵却被燕王朱棣所制。
没有粮的军队没有后劲,一时的战事可以靠抢掠,但没听说过哪支一直靠抢的军队能打下天下来。
朱棣靖难四年,一直有北平为核心的几十个县的基地,有朱高炽治理内政,源源不断的提供粮草给前线。
但南军坐拥大明大半国土,官兵打输了就再组织一支北上,朝廷的国力远在北平之上,靖难四年,朱棣打赢了几十次,但一直被困在河北一地。
要不是不要后方穿插过江,直下南京。
靖难之役,朱棣多半还是输家。
有基业的朱棣还是如此,压根没后方的朱权要是被切断了粮道……
直接完蛋。
朱权眼中渐露坚毅之色。
事情都是人做的,办法也是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