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一致认定,王启定是走了狗屎运,结识了哪个大人物,从而走后门做了官。
自古文人相轻。
对于水平差不多的同行,许多读书人都觉得别人不如自己。
赵姓老者和王平亦是如此。
毫无根基与资历的王启在他们看来,更是不堪!
自然就看不上王启。
另一方面。
王启从一个守陵人一跃成为洲同治。
更是让他们感觉到挫败与不平衡!
他们都是寒窗苦读数年,费劲辛苦才得了今天的官职。
这官职就代表这他们的地位,以及存在的意义!
更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可就是这样一个,他们费劲辛苦才能得到的官职。
在王启这里却和不要钱的大饼一样,伸伸手就有了!
这让他们心中如何平衡?
他们努力的意义又成了什么,成了一个笑话?
王启的出现,就好像给了他们几记重拳!
不收拾一番王启,他们如何能甘心?
可王启毕竟是上面有人,他们也不敢太过分。
只能仗着王启没有丝毫做官经验,戏耍一下他,给个下马威。
反正,他们做的这件事,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就是真追究起来,也可以说是那杂职人员粗心大意。
谁还能真去挑理较真,跟一个杂职人员计较不成?
文字游戏,可是中国文人一直以来最擅长的……
至于那个带王启任职的杂职人员,就是在他们故意安排之下,故意没有交出官服官印。
在赵姓老者找到他,并说了王启的事情之后。
这个杂职人员也是义愤填膺,坚定的站在了他们一方!
他也看不爽开挂的王启……
每次科考,除了榜首那些人,还有许多名字在榜上,可排名却是靠后的人。
这些人同样识字,熟读书籍,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便会到各地官府中做一些杂职。
杂职不算官府正式人员,却又比在官服做事的真正下人,身份高出一些。
今日那领路之人便是这样一个杂职。
在赵姓老者和王平跟他说完王启的事,他差点把后槽牙都咬碎了!
嫉妒!
不平衡!
这种心理自然而然的就出现在这杂职人员的心中。
他也是寒窗苦读数年,科考的成绩却不理想,只能到官府做杂职人员。
其实这也没什么。
科考没考好,就是你能力还不行。
要么认命,要么等着下次继续考。
此人不愿浪费时间,在应天州府做了杂职。
这些年下来也没有丝毫怨言。
可听完王启的事情,他蚌埠住了!
我辛苦读了十年书,只能做个杂职人员。
你一个守陵人,可能都没读过几本书,却能一屁股坐在洲同治的位子上?!
凭什么?!!
这就好像你为了追你的女神,整日对她嘘寒问暖,无微不至,更是买包包,发红包以示真心。
可女神收了你的礼物和红包,却对你不理不睬。
本来你对此甘之如饴,女神嘛,有点架子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