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杯误事!古有明训!听老人的话,韩春明从来也不觉得自己就一定比前人聪明,有经验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再用血泪再次的验证一遍?
晚上。
童小叔和童庆民睡在一个屋,话题免不了说起了这几件东西的价钱,毕竟这不是简单的价钱问题,还牵涉到了以后的合作,价钱的拿捏就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让自己一方吃亏,又不能让人家感觉童家人是在坐地起价,报价毫无诚意。
“你觉得这几件东西,该给人家报多少钱合适?”
童小叔问童庆民道。
“上一次,一根参宝,一副虎皮,是两千块钱成交的,韩老五没有还价,一把就给我了。”童庆明实话实说,没有一点添油加醋。
“这一次,你怎么看?”
“我感觉三千块钱正合适!毕竟这三样东西都是千金难换的稀罕玩意儿,春明知道它们的价值。咱们不占别人的便宜,但是也不能让韩春明觉得自己占了咱们的便宜。我们是同学,金钱上还是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最好。这样才是最长久的相处之道。”
“行!你小子果然长大了,想的挺周全!挺好,这大学没白念。”
“我的这位同学为人挺不错的,讲义气,不坑人,而且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谁有了过不去的坎儿,让他遇见了,都会出手帮忙。在京城也挺有门路,所以,我想好好的和他处下去,这种人,能做一辈子的朋友。”
叔侄二人商议,童庆民直述己见,毫无保留。童小叔看着明显成熟了许多的侄子,很是欣慰。
第二天,吃过早饭,童小叔拿出一杆步枪背在身上,腰里挂着一把开山刀、水壶,一副野外生存的架势。
童庆民看着整个队伍就童小叔一人有武器,忍不住抗议道:“小叔,您这也太小家子气了吧?咱们又不是没有枪,何必抠抠索索?要不然您干脆给我们几个男同志一人整一把枪得了,上山了我们也好过过开枪的瘾。”
说完还不忘对着韩春明和杨兴邦使眼色,拉拢同盟。
童小叔很是坚定:“不行!开枪可不是小事。上了山,什么情况都有可能,你以为扳机一扣就完了?几年前咱们村子的老山叔,在山上采药,就差点被邻村的几个冒失鬼当做猎物给毙了,回来吓得几个月不敢再上山。另外,开枪万一走火,不小心伤了自己或者别人都不好,你们都没有学过开枪,就你那三脚猫的水平,万一遇见野猪,你再胡乱开枪,还不如赤手空拳呢,太危险了!”
杨兴邦忽然插嘴:“我行!”
韩春明笑道:“小叔,别担心,兴邦大哥可不是我们能比的,他家老爷子可是军中老人,家学渊源,枪械玩的溜熟,您给他一把枪就行,我们不行就拿一把刀自卫就行。”
童小叔看了一眼杨兴邦,于是回身从屋里又拿出一把枪,递了过去:“看看!怎么样?”又拿出两把军刺递给韩春明和童庆民。
童庆民十分不满:“这也太不过瘾了吧?小叔啊,您确定我是您亲侄子?”
韩春明反而很平静,接过军刺拔了出来,刀刃寒光闪闪,保养的很好,显然童小叔精通兵器的保养方法。韩春明对枪械并不是没有兴趣,那个男孩不喜欢枪械?不过生于后世,他太明白枪械的危害了。
童小叔的话很有道理,枪械无论走火、炸膛,危险性都太大了!顷刻间就是非死即伤的后果。没有经过枪械培训的人手里拿着这玩意,和扛着一个炸药包没什么区别。
杨兴邦接过枪,熟练地开保险,上膛,摆出了一个酷酷的姿势。
“俄制水连珠,.毫米口径,弹仓五发供弹,枪保养的不错!童先生是个高人!”杨兴邦破天荒的说了一流夸人的话。
东北民间存枪,是个很正常的情况。
毕竟从前清开始,到建国这段时间,东北就从来也没有安稳过,日俄、土匪连年混战,后来更是有抗联在这里浴血奋战,民间散落的枪支恐怕谁也说不清。
童小叔一下子就拿出两把步枪,听童庆民这厮的口气,显然还有存货。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究竟有多么的危险,万一谁恶向胆边生,或者产生了对某人的报复心理,枪支随时就会酿成滔天大祸。
看看大漂亮国三天两头的报道恶性枪击案件,你就会知道,此生能生在泱泱中华,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童庆民看着自己手里的军刺,背上背着馒头等吃的东西,妥妥的骆驼祥子,有气无力的挥手道:
“出发!争取午饭在山上考野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