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陈家负责押货的是陈铁生的一个叔叔,走通了关系,用一家工厂的运货大车把货物送进了京城。这年代基本没有私家大车的说法,所有的大卡车都掌握在公家手里,想运货,只有买通这些司机,偷偷干私活。
既然人家都这么郑重其事,韩春明默契的也没有出头,只是把交接货物的任务交给了魏三儿负责。
这家伙已经快望眼欲穿了。
随着社会气氛的进一步解禁,整个社会都有些蠢蠢欲动,尤其是南方,早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各种经营,严格来说,没有一样符合当时的法律。
京城的氛围没那么容易撼动,可是广大的小青年迫切需要改变自身的境遇,这已经成了不可逆的大势,从上到下都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魏三儿作为一个雄心勃勃、自命不凡的人物,早就被韩春明的洗脑大法给刺激的像打了鸡血,急不可耐的要干一番大事业。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顺利完成了交接,顺便留下了联系的方式,方便后续的继续交易。
自此,韩春明和陈铁生都可以继续回去当好学生了,牵线搭桥已经不需要他们了,功成身退。
韩春明知道陈铁生只是明面上的退却,陈铁生也知道韩春明只是隐身幕后。掩耳盗铃,双方也需要保持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势。要不然走漏风声,大学生搞走私,足以让二人前途尽毁。
魏三早就准备了几个秘密仓库,安找韩春明的设计,魏三而得小弟负责散货,每个人都只负责一样东西,这样下去,任何一人出事,顺藤摸瓜,很快就能查清楚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这批货中,电视机的含金量最高,但是真正能赚钱的却是占货物份额极高的皮鞋。要知道,这批皮鞋可不是国内产的那些款式落后的老人头,而是香江曾经流行过的产品,只要在京城亮相,足以让人趋之若鹜。
京城人,任何一个成年人,可以没有手表、没有自行车,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为自己置办一双皮鞋,京城人,要的就是一个面子。
如何销售这些皮鞋,韩春明为魏三设计了一套营销思路,联系那些口碑不错的知青、待业青年,只要他们卖出去一双皮鞋,提成两块钱。
要知道,京城普通的一双皮鞋的售价也就十块到二十之间浮动,区别只是质量和款式的差别。魏三手里这批货,款式放在香江,肯定是老掉牙的款式,放在现在的内地,绝对的足够新颖,质量由于是流水线上的大路货色,肯定无法和货真价实的国内良心产品比较。不过也挡不住它成本低廉。运到京城,成本也不会超过块钱。
在魏三手中卖出,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凭票交易,只此一项,就会为魏三拉来大批的拥趸。
对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票据永远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上到衣食住行,下到针头线脑,无处不票据。
没票?
想都别想!
可是有大批的人有着额外的需求,这就是魏三现在发家的机会。
于是,韩春明还在家里悠闲地看书、陪美女,魏三已经在京城的地下市场掀起了销售狂潮。两块钱的利润,足以把附近的大爷大妈、姑娘媳妇统统都变成魏三的销售员工。
第一天,销售情况并不如何吐出,到了第二天,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井喷的状况。魏三儿手下的小弟已经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源源不断的资金也流水似的返回魏三儿的手中。
曾经有一个交友广阔的小青年穿着大头皮鞋在北海公园那个小青年的聚会据点走上一遭,就一下子卖出去将近二十双皮鞋,顺带着连皮带也卖出去一大堆。
京城的底层,蕴藏的消费潜力,恐怖如斯。
魏三儿已经数钱数的手抽筋。
幸福的苦恼啊。
这厮自己都快要肝颤了,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啊。肚子里没有几两油的土包子心里实在没底,深一脚、浅一脚的跑来找韩春明。
无他,太激动了!
另外这么多钱,他心里已经没底了!
鬼鬼祟祟的把韩春明拉出来,连嗓音都有些颤抖:“韩爷,您猜猜咱们现在已经回收回来多少钱?”不等韩春明说话,这厮已经自己就爆出了数据:“五天,一万两千三百四!就这,东西才刚刚卖出去一半,韩爷,咱们要发了!”
对于这个数字,韩春明有思想准备。
前世见惯了大钱,这个数字实在让他没有什么兴奋的感觉。魏三儿却不然,他是真的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
该给这小子泼泼冷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