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秋叶看到父亲和王山的话题淡了,趁机插话道:“爸,王山不仅是名作家,未来还可能做导演的。”
之前王山曾经向冉秋叶解释为什么要去北京电影厂进修,透露过要成为导演的念头。
冉父听到话,果然被勾起心思,说:“我最早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渔家女》,在上海看的,电影是个新奇的东西,拍出来是有人看的。”
王山苦笑着摇摇头,电影对这时代的人来说确实还是新东西,哪怕新中国的电影也在世界排的上名号,但等过二十多年后,好莱坞电影大杀四方,电视、V、V的崛起将会大大减弱电影市场。
年代中国电影不景气,各大厂纷纷倒闭,厂里工人大量失业,观众们都不愿意到电影院看电影,那才是最灰暗的时刻。
王山说;“我学的是摄影,未来可能会做导演,我想拍出让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同时又能表达自己的东西。”
他看到冉父、冉母和冉秋叶似乎都有兴趣,便接着说;“电影被称为第大艺术,是因为它能传达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核之类的东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就拿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东京大审判,将它拍出电影,不同的人就能拍出不同的东西。右翼份子会拍出冤枉、愤恨,左派份子会拍出正义、神圣,日本人会拍出莫须有,中国人会拍出证据确凿。
有时电影会美化一件事,有时电影会丑化一件事,不同的派别拍出来肯定会表现它们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
冉母说:“可这样不就将真实的事实扭曲了吗?”
冉父放下茶杯,说:“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能真正坚持道义的人是很少的,很多历史的真相都被掩埋了。
不过,王山,你要记住,以后要拍电影千万不能拍对民族抹黑的事实,特别是抗日战争这样关乎大是大非的事,不能让后世子孙忘记我们民族所遭受的苦难。”
王山点点头,他以后拍电影肯定会涉及类似的东西,而且他是爱自己民族的,很愿意拍出一些能让后来人记住的东西。
可想想后世公知遍地的时代,他注定是要走一条艰辛的道路。
王山说:“这次战争后,估计是不会再有什么大的战争了。但文化领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敌人没法通过物理上让我们中国人屈服,会在文化领域对我们进行渗透。
想想如果外国电影在我们国家大杀四方时,他们就会将他们的价值观输入中国,这样就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冉父是老派的知识分子,或许不会对党派政治感兴趣,但对民族文化是特别在意的。
他听到王山的话后,也意识到电影的重要性,便拍拍王山的手,说:“那你们年轻人要加油啊,明天是属于你们的,千万不要让外国人决断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根。”
王山也忙点头,偷眼望着冉秋叶。
冉秋叶杏眼一瞪,他嘴角微抿着。
贾母在一旁注意到女儿和王山的互动,假装不在意,但眼神上的笑意是怎么也藏不住。
屋外,冷风哗哗地挂着窗棂,屋子里则是言笑晏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