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袁绍父母接连病逝,他隐居在洛阳为父母服丧,在此期间拒绝朝廷征召。
当时东汉朝廷羸弱,灵帝崇信宦官,袁绍拒绝为官,隐居在家,却和一些侠士私下来往,名声在外,他的友人中就有曹操。
袁绍等人和当时宦官的矛盾愈演愈烈,中常侍赵忠向袁隗警告道:袁绍几次三番拒绝朝廷征召,不愿出仕为官,整天养着亡命之徒为非作歹,这是想造反不成?
袁隗闻言,吓出一身冷汗,斥责袁绍道:你这是想拉着整个袁家一起陪葬吗?
袁绍却依旧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中平元年,黄巾之乱爆发,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袁绍这才响应何进的征召,入朝为官。
他知道何进身为外戚,跟宦官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想借着何进的手除掉宦官,还朝政一个清明。
何进身为外戚,出身并不好,他知道袁家四世三公,出身显赫,有意结交袁绍,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
中平五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但二人却没有实权,仍要听从宦官的调度。
看到这一幕,天下百姓感慨不已,这灵帝果然年老昏聩,崇信宦官,导致朝纲混乱。
灵帝却是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甚至认为应该进一步剥夺这些人的权力。
宦官是依附自己的存在,即便给他们再多的权力,也反不了。
但那些士族和外戚,却有作乱的风险。
这也是为何灵帝宁愿朝纲混乱,也要崇信宦官的原因。
各地世家门阀见灵帝如此作为,也都失望至极,这样的国家不亡简直天理不容。
张让叹了口气,放眼汉室,宦官全力最大的时期莫过于恒帝、灵帝在位期间,一旦灵帝病逝,他们这些阉人不过是那些世家门阀案板上的鱼肉罢了。
中平六年,汉灵帝病重,太子未立。
立储的问题让宦官与外戚何进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举止轻佻,且加上大将军权势滔天,灵帝生怕自己死后会让外戚专政,因此不喜欢刘辩。他有意想立王美人所生的刘协,又担心废长立幼会遭到群臣反对。
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因和大将军何进的矛盾不可调和,担心刘辩登基后,自己会死于非命,所以想法设法想让刘协即位。
期间,宦官们心生一计,想借着韩遂在西凉叛乱的机会,让大将军何进前往平叛,以此将他调出京城,让刘辩跟何皇后失去一大助力。
宦官的这一计谋被袁绍洞悉,在他劝诫之下,何进没有前往西凉平叛。
没多久,灵帝病逝,何进跟袁绍等人密谋除掉宦官,却让对方先下手为强,先诛杀了何进。
袁绍等人得知消息后,迎董卓进京,全力捕杀以赵忠等人为首的宦官群体,彼时,宫中被杀宦官达两千人,血流成河。
这一幕看到一众宦官心惊胆战,而各地士族却拍手叫好。
大将军何进冷着一张脸,再一次看到自己被宦官们诛杀的消息,一张脸涨的通红。
袁绍多次让何进先下手除掉宦官,只可惜何进犹豫不决,最终死于宦官之手。
想到这,何进眼中露出寒芒,这些没乱子的家伙,早晚都得将他们杀光。
看到袁绍等人杀遍皇宫阉宦,何进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快意之色。
董卓入京后,残忍好杀,很快掌握大权,刚从泰山募兵回来的鲍信见状,邀请袁绍等人一起除掉董卓。
袁绍见董卓实力强大,心生畏惧,不敢轻举妄动。
鲍信失望之下,带兵返回泰山。、
看到这一幕,不仅灵帝觉得有些失望,袁家众人更是摇头叹息。
这袁绍果真如天道所言,是个色厉内敛的家伙。
他面对如虎豹豺狼一般凶狠的董卓,心生畏惧,不敢有所动作,这和懦夫有什么区别,这样的人又怎会是值得托付的明主?
中平六年,董卓不顾众人反对,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期间更是自誉为相国,纵容麾下士兵淫略妇女,搜刮钱财。
董卓这番行为,很快引得各地军阀不满。
以袁绍、曹操等人为首的各路诸侯组成讨董联军,杀向洛阳。
董卓知道袁绍起兵之后,就将京中的袁隗等人全部杀害,至此留在京师的袁氏一族几乎灭门。
看到这一幕,马腾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不愿想起的事,脸颊抽搐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