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看到荧幕中自己的经历,也是陷入了沉思。
自己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杀得徐州血流成河,究竟是对还是错?此举固然报了杀父之仇,却也使得徐州当地士族和百姓深恨自己。
如今因为他的经历被曝光,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了他残暴的性格,不利于将来的统治。
历史中的自己并不知道真相,因此将此事怪在陶谦身上。
而此时的曹操旁观者清,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也知道这一切都是陶谦约束不了手下的乱兵所致。
也罢,日后就杀陶谦那老贼即可,其余人等,无需屠戮。
乱世之初,得民心者得天下,屠戮百姓,此举简直得不偿失。
更何况曹操知道这天下除了他,还有刘备和孙权这样的雄才,不说这两个,单是那孙策,就够令他头疼的。
他若再失去民心,岂不平白便宜了刘备和孙家。
画面一转,吕布趁着曹操出兵徐州之后,攻占兖州。
曹操军粮耗尽,只能败走,袁绍得知消息后,派人前来招降。
并让曹操将全家送往邺县当人质。
山穷水尽下的曹操本想答应袁绍,程昱分析利弊,急忙劝阻,曹操这才打消了投降袁绍的念头。
兴平二年,曹操重整军队,再次与吕布交战。
此时吕布连战连败,被曹操接连攻破定陶、廪丘等地,最终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同年七月,李傕、郭汜内讧,汉献帝与一众大臣从长安逃回洛阳,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
建安元年,曹操征讨汝南的黄巾余孽,大破刘辟,汉献帝因此封他为建德将军。同年六月,曹操想迎回汉献帝,其麾下谋士纷纷劝阻。
他们认为汉献帝身边的大臣骄横难制,迎回献帝只会徒惹麻烦。
唯有荀彧和程昱力排众议,建议曹操发兵迎接献帝,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下,曹操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先孙策一步迎回汉献帝,被册封为兖州牧。
看到这,荀攸有些压抑的看了眼荀彧,在今后的历史走向中,对方还是选择了辅佐曹操。
荀彧见状,并不觉得奇怪。
诸侯榜前十的人物中,除了曹操以外,就没一个是他看得上的。
更何况彼时的曹操虽然残暴,在徐州杀了大量的百姓,但他仍心存汉室,至少在迎回汉献帝时,荀彧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