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因为这军报犹豫,刘基因这军报而踟蹰不前。
都因,这韩林儿着实是个烫手的山芋。
从起义初期起,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便是黄巾军的领袖,后死于元军之手。
因此,这些起义军的各方将领都觉得欠韩山童父子一个人情,尤其是开始跟着韩家起义打天下的这些人。
其中不包括陈友谅和张士诚。
朱元璋最早起义追随郭子兴,名义上也是韩林儿的手下。
自韩林儿被刘福通救下后,刘福通便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将韩林儿牢牢控制。
可,现在刘福通先是被元军击败,后被张士诚围困在安丰。
以张士诚的作风,抓到韩林儿后,必杀之。
张士诚称帝之心昭然若揭,他是绝对不会留着韩林儿的。
此刻,朱元璋若不出兵救下韩林儿,那么传扬出去,便落下意图称帝谋反的佐证。
这就给了四方诸侯群起而攻之的理由。
届时,朱元璋四面受敌。
若救,这烫手的山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握在手中。
小明王来了,该置朱元璋于何地。
大殿的空气继续凝滞,就连李善长看到了军报,也跟着手足无措起来。
刘基分析道:“这应该是陈友谅的奸计。”
朱元璋一听,问道:“军师何意?”
“陈友谅欲攻打我们,引得元军和张士诚接连攻击刘福通。刘福通大败,小明王自然会向咱吴王求救,若吴王出兵救被围困在安丰的小明王,陈友谅必会大军压境。”
“他巴不得一举拿下我们的应天。”
陈友谅此刻坐拥六十万大军,除却北方的元军,挨着最近的便是朱元璋。
若想成就大业,必须先吞掉朱元璋。
刘福通和元军交战一败,陈友谅便知机会来了,所以鼓动人给小明王韩林儿出了主意,天下能救他的,唯有朱元璋。
只要朱元璋出兵营救,陈友谅大军便有了可乘之机,进而一雪前耻。
朱元璋略微思考片刻,说道:“军师分析有道理,那你觉得这小明王我们到底该不该救?”
刘基分析道:“不能救,害处有二,若成功,小明王来了,吴王和小明王,到底谁该说了算,若是听吴王的,还是被天下人诟病。二,安丰被围困,必须大军前去营救,一旦调动大军,陈友谅必有所行动,届时,恐怕我应天置于危险境地。”
“故,小明王不能救,得不偿失。”
朱元璋看了看李善长,问道:“相国,觉得呢?”
李善长思考一番,说道:“我觉得应该救,我们并不能断定陈友谅必然有所行动。若吴王不救小明王,肯定会被诟病,届时,四面诸侯一样有理由围攻我等。”
朱元璋听完,他不由打了一个冷颤,而后,他的汗滴从鬓角滑落。
这是紧张到了极点,此时的战势无异于生死存亡的一刻。
杨宪看到此景,提出建议道:“吴王,我觉得小明王不能救,保存实力才是成王之道,管他天下人怎么看,怎么说。回头找个借口便能应付。”
杨宪的智谋远不及刘基和李善长,朱元璋根本没有应答。
此刻的朱元璋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救,恐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应天危险,不救,良心难安,天下谴责。
一旦天下谴责,陈友谅和其他诸侯一样有攻击他的借口。
刘基听闻杨宪这么说,回应道,“杨检校说的也不无道理。”
李善长顿时说道:“军师,杨检校,你们若是觉得不能救,现在就应该提出一个合理的借口来安抚四方诸侯和天下。否则,最后落入险境的还是我们。现在,我们若是救,对付的可能只是陈友谅,若是不救,应对的可是四方诸侯。”
李善长说的不无道理,若是朱元璋不救小明王,届时,陈友谅高喊一声,利益的驱动,四方诸侯自会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