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家现在集结的骑兵,有三种:
第一种骑阿拉伯马的。这是轻骑兵,全是由从火家选出来的女性组成,前后绑块木板就是甲了。而且全是弩兵。
阿拉伯马相对矮小,虽然跑得快,耐力也好,可就是载重不行,只能负重七十公斤。
元以前战马是越高大越好,隋唐以后大都需要重型马。
阿拉伯马的平均身高在一米五以下,并不符合战马的标准,体重不大,玩骑兵冲撞也很吃亏。
就是后来的蒙古人得到阿拉伯马也只是当宠物养。就连欧洲人俘获它们后,第一时间也是把它赶到繁殖场内,让它日夜操劳贡献精液。
在中外历史上个子大、能负重奔跑的马匹才是战场首选。
大块头的武将们也像现代人喜欢大波美女一样喜爱大个头的战马。
汉武帝也是大洋马的狂热粉丝,他追求的大宛马就身高七尺,那都一米六二了。周朝身高尺的马叫“龙”,那都是一米五了。
战马每高出一尺,价钱就要身价百倍,每长高一寸,价格就多出几千钱。
这就是大食商人纳赛尔卖了那么久也没人要的原因,当战马不行,农用更不行,只能当宠物养。不是有钱人谁要?
其实蒙古马也不是很适合作为战马的,虽然有一些重型马的特征。
但是步幅不够伸畅,速力不大,飞越能力差,单马负重能力只有公斤,选其中能力突出的,武装骑乘,负重也才约公斤。
拉车也难以拉动“格鲁森”山炮、野炮和“克鲁伯”过山轻炮。搞得蒋光头弄出个“代畜输卒”来。
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得益于他们的战术。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没有后勤。
打仗就是打后勤,打仗打的就是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是行军打仗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价值有可能超过了作战任务的本身。
可蒙古军队根本就不需要后勤,而且有一天九十公里的机动能力。
当然蒙古马有勘粗饲和耐劳苦,对一般疾病的抵抗力均强的优点,这也是作为军马的最大好处,容易饲养成本低。
火燚燚买这些阿拉伯马就是为了效仿蒙古人,采用蒙古人的战术和蒙古人的后勤保障方式。
阿拉伯马负重不行,直接选用女性骑乘,一般成年女性体重平均都不会超六十公斤。
轻骑兵也不用重甲,火燚燚的计划是以后使用轻便的棉甲。暂时用木板凑合一下。
用弩一个最大的好处是马上就可以成军战斗,如果用弓,一个好弓手都得训练三年以上。这也是古代禁止私藏弩而大多时候不禁弓的原因。
这样连马鞍带兵器装备怎么都不会超过十公斤。阿拉伯马就完全可以承受,发挥它速度快,耐力好的优点。反正做远程轻骑兵也不用近战。
阿拉伯母马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在接近敌人战马时不会嘶鸣,不会暴露目标。这样的骑兵部队非常适合埋伏和偷袭。
第二种骑火龙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