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立刻将竹简递给了荀彧,后者饶有兴致的认真阅读起来。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
“好文章,真是好文章啊!
我汉室有此才子,真乃陛下之福,丞相之幸也!
明日,我便当众阅读此文,替丞相纳才。”
荀彧兴奋的手舞足蹈,能读到这样的好文章,是每个读书人的幸事。
………
翌日,晴空万里,阳光和煦。
铜雀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今日,大汉丞相曹操,将在此举办大型宴会,庆贺铜雀台的落成。
文臣武将们纷纷受邀出席,场面甚是宏大。
侍从们正忙着将一盘盘精美的食物摆上桌面。
夕阳落下,众人依次入场,晚宴即将开始。
伴随着编钟清脆的乐声响起,曹操举杯登台,出口成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有谁能知我心?有谁能知我心……”
大臣们闻言,尽皆躬身道:
“丞相之心可照日月。”
曹操此举,不过是为了凝聚人心,懂的自然懂。
周伦此刻正与其他入选者一起,站立在离铜雀台十几米外的广场下。
他们可没有资格入席。
樊虎听见曹操所作诗句后,悄悄看向一旁的周伦:
“丞相所作诗句是何意?”
熟读三国历史的周伦没有回答,在他眼里曹操并非奸臣,而刘备也并不是一心想匡扶汉室。
这一切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时局和立场的问题罢了。
“禀丞相,众位公子愿作诗一首,恭贺铜雀台落成,以颂丞相之功德。”
荀彧作为群臣代表,第一个进言。
“哦,难得我儿有此孝心,准了!
丕儿,你先来吧!”
曹丕闻言,立刻躬身上前:
“是,父亲。”
只见他缓步走向中央,语气不急不缓的开口:
“临台行高。
高以轩。………
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
“丕公子果然大才。”
“好诗!好诗!”
支持曹丕的大臣们纷纷出言赞许。
曹操听完也满是欣慰,赞许道:
“丕儿有进步,日后更要多多努力。”
“谢父亲。”
曹操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后,继续说道:
“植儿,你呢?”
曹植闻言,快步上前,眼中流露出对曹丕的不屑。
只见他双手后背,胸有成竹的吟诵出声: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
谁知他刚一开口,坐在桌前的荀彧便是浑身一震。
然后急忙从怀里取出周伦所做的铜雀台赋,目不转睛的看了起来。
荀彧越看越惊,到后面竟然惊讶得合不拢嘴。
对面的曹丕见状,立刻觉得事有蹊跷,于是他悄悄命人前去偷看荀彧手里的竹简。
片刻之后,一人附在曹丕耳边,小声向他汇报着情况。
待曹植吟诵完毕后,包括曹操在内的众人,尽皆被其文采所折服。
尤其是曹操,更是对其赞不绝口:
“来人啊!
曹植文采出众,赐美酒一壶。”
“谢父亲!”
正当曹植满心欢喜的接过酒壶之时,却被曹丕出言阻止:
“父亲,儿臣怀疑三弟抄袭他人诗词,实乃为人所不齿!”
“父亲,大哥他胡说,这诗的确是儿臣所做。”
曹丕见状,立刻抢过话来:
“父亲,您问问荀彧大人,便知真假。”
曹操眉头紧锁,这事要是真的,那他曹家可就丢脸了。
“荀彧,此事当真?”
“回禀丞相,事情确有蹊跷。
这里有竹简一册,乃是昨日文试之时,由周伦所作,丞相一看便知。”
“呈上来!”
曹操拿起竹简认真阅读起来。
谁知,他越看脸色越黑。
啪!
曹操一把将竹简扔向曹植,怒道:
“你自己看看!
来人,
传周伦上台!
我倒要看看,你们谁在说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