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做七次任务,就可以开盲盒了。
不知道盲盒里有啥?
对此,张学成也颇是好奇与期待。
收起面板,张学成决定去钓鱼。
有了高级钓技,自然是技痒难耐,不去试一番还真不得劲,
正要放下鱼杆去扒蚯蚓时,但见父亲已经在墙根处刨了起来,这时还喊道“学成,快来,好多蚯蚓……”
这时候可没有鱼饵,钓鱼都用蚯蚓。
张学成赶紧跑过去,伸出小手就捡起了蚯蚓。
不一会,鱼饵备齐,父子俩便向着村外的汾水河走去了。
张军志退伍后也没分到工作,就一直赋闲在家,心中多少有些苦恼,
实际上这年月村民都没工作,
这样说也不恰当,作为农民,种地就是他们的工作,全村老少几乎没有外出的,都窝在家里种地,闲时也会来河边钓钓鱼。
父子俩来到河边时,河边已经来了很多垂钓者,有大人也有孩子,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三五成群地围在河边,一边钓鱼一边闲聊天。
钓鱼讲究一个静字,爷俩倒是没跟人扎堆,选了一处僻静的河段,张军志下了鱼饵便甩钩了,
这明显是没技术,也不管河水多深多浅,钩甩的相当的漂亮,但下钩半天鱼浮没动静,
张军志有些煎熬,刚好不远处有人招呼他,便对儿子交代一声,让他盯着鱼浮便走了过去,
见父亲一走,张学成拿起一块石头抛向河里试了一下水的深浅,然后根据河水的深浅将鱼浮调整到合适的位置,重新下钩,
只是等了半天也没见有鱼咬钩,索性改变策略。
这年代钓鱼,打窝什么的就别想了,因为没条件,人吃的都紧缺,哪舍得给鱼投料,不过打窝也不是必须的步骤,只要下对了鱼饵一样不影响钓鱼。
张学成转身打望,就见河边有一片玉米田,时值秋季,玉米已经长到成人高且已经长出了玉米棒子,张成径直走过去,左右一望见没人朝这边看过来,便掰了一颗玉米揣到怀里偷偷带回,
剥开皮时只见里面的玉米粒才半熟,只有成熟后的一半大,抠下一颗来便往鱼钩上挂,半软的玉米粒非常好挂,还不容易脱落。
然后重新调整了一下鱼浮的高度,才又重新下钩。
他记得这汾河水中数量最多的鱼是鲫鱼,但却很少有人钓到鲫鱼,原因有三:
一是钓鱼的环境太吵,村民们大多耐不住寂寞,钓鱼时喜欢扎堆聊天,还喜欢弄出很大的动静来,
二是大家都习惯于蚯蚓当鱼饵,而鲫鱼是不吃蚯蚓的,第三就是下钩的深浅把握不准,所以大家偶尔只能钓到鲤鱼。
很快,鱼咬钩了,鱼浮颤了几下猛地下沉,张学成及时抬杆,一条筷子长的鲫鱼被钓了上来。
个小的鲫鱼吞不下玉米粒,所以但凡能上钩的鲫鱼必定不会太小,这里的垂钓者大多是来凑热闹,在河边蹲一天往往是空军而归,能钓到一条那就跟中了大奖一样,所以钓到鱼的张学成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嗬,这小屁孩运气真好!”
“就是,我在这都守半天愣是一条没钓到,”
“快看,学成钓到的是一条鲫鱼,鲫鱼可不是一般的难钓,他是咋钓到的?”
这时张军志自然也被惊动了,看到儿子钓到了鱼惊讶的同时顿时喜形于色,一边跑过来一边笑道“妈拉个巴子的,守半天不上钩,才走一会你就来,跟老子玩捉迷藏的……”
张军志骂着鱼走到近前时,张学成已经将鱼从钩上取下了,还没下鱼饵时,张军志就已经将鱼杆抢了过来,然后给挂了上一根蚯蚓,然后一个漂亮的甩杆,然后就兴致勃勃一脸期待地盯着鱼浮,
结果又盯了一个寂寞,那鱼浮动也不动一下。
“学成,你来说说,这河里的鱼是不是都怕我?”张军志皱眉道。“怎么我一来它们就不咬钩了?”
“可能吧,所以爸,你还是去找人聊天吧,我盯着就行……”张学成道。
“行,你盯着,我去那边抽只烟,”张军志站起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叮嘱一声就又走开了。
张军志一走,张学成就又将鱼饵换成了玉米粒,然后很快又收获了第二条鲫鱼。
“好家伙,又钓到一条,这小子今天是撞大运了吧,”
“走走,快去瞧瞧……”
钓友这下炸锅了,眼谗那鲫鱼呀,这年头除了逢年过节,平常时候可是好几个月吃不上肉的,嘴里都能淡出鸟来,
钓条鱼可以打打牙祭,给全家老少改善一下生活,
于是所有钓友纷纷咋咋地议论着就都提着钓杆移步过来,仿佛张学成钓鱼的位置是一块风水宝地,十二三人围着张学成准备扎堆钓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