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冬天天气冷,越来越冷!每年冬天冻死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朱棣从小到大最直观的感受。
大明国朝初立,本就民生多艰。
可天地不仁。
似乎还觉得天下百姓的苦难不够。
冬日里,天气越发冷得人受不住。
夏日里,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像是要不给人活路。
“殿下仁德。”
侍从看着朱棣的背影,目光肃然,可惜主子的忧虑他并不能宽解一二,只能抱拳赞了一句。
朱棣轻叹了一口气,摇着头自嘲一笑。
“仁德不仁德的,也解决不了问题。”
说罢,便弯下腰,顺手将手中的白面馒头递给了路边一名褴褛乞丐。
紧蹙的眉头并没有因此而舒展开来,因为他知道,天下百姓千千万,他给馒头根本给不过来。
走在秦淮河畔,看着仿佛没完没了的细碎飘雪。
朱棣心情愈发沉闷。
不知走了多久。
沿河一间商铺吸引了朱棣的目光。
“罐子盲盒小店?这是做什么生意的?卖罐子?盲盒又是什么东西?”
“开罐子,可聚富贵,可释困惑,可解天数,可改天命。”
“呵,这店主口气可真狂妄。”
当朱棣看到店铺外悬挂的牌子上写着的十九个大字时,忍不住便驻足下来。
他还从没见过这么狂妄的人!
罐子和天数命数有什么关系?
若真的有人能“解天数”、“改命数”,天下悠悠百姓又何至水深火热?
朱棣心中这么想着。
但出于好奇,却又忍不住朝商铺的方向走了过去。
商铺不大,也很简朴。
里面是一面靠着墙的落地格子柜,上面摆放着上百个相同规格的罐子。
此外就是一套待客用的朱漆圆桌圆凳、一张躺椅,以及通到二楼的楼梯了。
不过,商铺里最显眼的。
是一名容貌清俊的少年郎。
一袭干净的月牙白绸布衫,十七岁的样子,神色温和,漫不经心地半躺在躺椅上品茶,颇有几分隽秀出尘的气质。
如此年轻的店主,这倒是让朱棣很意外。
“店主,开罐子是何意思?你这罐子几文钱开一个?又是如何解天数,改命数的?”朱棣饶有兴趣地开口问道。
听到朱棣的声音,年轻的店主缓缓抬头。
打量了朱棣一眼后,目光微不可察地亮了一下,旋即恢复平静站起身来。
淡淡地道:“一个罐子售价,纹银一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