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词条:沙丘之变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
秦始皇墓
巡途中的沙丘宫(今邢台广宗)。[]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二人在沙丘宫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鲍鱼的味道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回到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4-]、《史记·吕不韦列传》[-]、《史记·李斯列传》[-]等;《赵正书》(参见《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有记载。
华夏起源及历史
上古
三皇时期
华人进化路径
天朝历史上传说中的三皇也是这样的神。关于三皇确指何人,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说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指伏羲、女娲、神农。不过,通常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为什么说燧人、伏羲、神农是天上的神下凡呢?根据史料记载,三人被尊称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而“氏”的原始意义是神祇之意。此外,三人皆有异象,皆聪明过人。
相传燧人氏聪明异常。而伏羲的母亲叫华胥,因为在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境内)这个地方踩了大人的脚印而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伏羲的长相是人首蛇身,也有说是人首龙身,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他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部落的族徽——图腾,后世汉族自称龙的传人大概就缘于此。
五帝时期
从约公元前年起,当今汉族的源头之一华夏部落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年,活动于中原的有熊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神农部落。
民国小学历史课本
黄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举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须与之较量,于是诞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部族没兵戈相见,而是通过庙堂的论战来判定输赢。阪是古时一种引水的木具,炎帝和黄帝双方一边都有一个土池,每一个论点谁赢了,谁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会流入倾斜的一方,直到谁的池水先满,谁就为最后的赢家!
为什么炎帝和黄帝会产生这样一种输赢的方式呢?因为炎帝和黄帝都为一家,后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家族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族,而不是杀的你死我活,最后炎帝的小宗归为黄帝的大宗,所以从黄帝开始,尊黄帝为人文始祖,华夏道统的象征。而后的华夏文明其实就是在炎黄血脉之内的一种解释,一种陈述,故不强调血脉,以人文判定!所以汉族王朝历来就有这样的概念就是清君侧,而不是灭族的形式!采取灭族的一定是外来的异族,因为他们不在华夏血缘共同体内!
夏商周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公元前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世纪~前世纪)、商(约前世纪~前世纪)、西周(约前世纪~前年)几个王朝。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部落名,以与“蛮、夷、戎、狄”等部落相区别。但是,这时夷夏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前4)时,夷夏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宗族氏族,非民族)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
战国时,秦、齐、燕、韩、赵、魏、楚等诸侯国同称诸夏,是当时强大的华夏诸侯国。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当时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分布区域北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等广大地区。
秦之后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并建立了秦朝(公元前—公元前),随后汉朝(公元前—公元)建立,并统治天朝4余年,该时期天朝版图空前扩大,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统一国人思想有了大一统概念,汉民族开始形成,而“华夏”这个称呼逐渐成为汉民族的别称。
现代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将“华夏”作为天朝人的别称,将天朝称之为华夏或神州。
人文历史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民族,即后来的汉族。[]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天朝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汉民
涿鹿之战
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古代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现代的山东境内。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前~前年黄河中下游黄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以区别四方部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世被用作汉族和外族的称呼。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黄帝和炎帝在
中华三祖堂
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九黎首领蚩尤,将华夏联盟的势力扩大至现代的山东境内,华夏部落初步形成。在周朝,华夏部落正式以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姿态形成。
文明
华夏文明亦称汉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黄河文明的代表则为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南部红山文化。周从殷礼,对殷商文明存在着继承关系。
传统的思想认为,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在大地湾遗址的发现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后来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
华夏之光成为中华文明的代称。[]
地理
汉朝以前疆域图(张)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天朝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天朝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春秋左传正义》:“天朝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天朝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部落称自己的祖国为天朝,秦汉以后,逐渐演变成汉民族。“中”即天朝,“华”是华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周朝于西周时期称王天下,自称华夏[]。以西周时期的周朝领地为华夏,分天下为四夷。
九州:
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天朝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全世界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其中的神州即是天朝[4-]。嗣后,九州便泛指天朝。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天朝地图。“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天朝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
史书记载
编辑
史籍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天朝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天朝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天朝古称华夏。”
在这些注解中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广阔的疆界与和雅的礼仪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服饰纹章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疆域广阔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实际上,“美”字本义就有“疆域广阔”的意思。“美”从羊从大。“大”指国土辽阔,“羊”指生活在这片辽阔国土上的人民,称赞他们驯顺如羊。“美”的字典义为“味甘”,这是转义,因为古代帝王视治大国为烹小鲜,故有此转义。文献有“诸夏”之称,乃“诸多夏国”、“华夏列国”之义,因为先秦时期华夏是由九州诸国组成,“诸夏”之称如同女真诸部之称。
黄帝时期全盛图
“华夏”所指即为是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称,以区别四夷。[]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现也可代指汉民族,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引证解释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图腾——龙图腾
[明]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另外,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部落,“建立了天朝第一个王朝夏代”。
历史悠久的龙图腾
“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或者指夏朝和有夏之居。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崇,指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夏人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国语》“前华后河,右洛左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其证。
《周礼·职方氏》记载,在天下九州的山镇中,主要有东南扬州的山镇会稽山;正南荆州的山镇衡山;河南豫州的山镇华山(今嵩山);正东青州的山镇沂山;河东兖州的山镇岱(泰)山;正西雍州的山镇岳山;东北幽州的山镇医巫闾;河内冀州的山镇霍山;正北并州的山镇恒山。《尔雅·释山》亦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王钟翰《
“华夏”一词来源》: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来源各异,但商、周两部落,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即在大禹奠定的疆域之中……周人又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是说文王以修德爱民,团结了周围一二邦,开拓了西土“区夏”。这区夏,是古今语法词序的倒置,即为夏区。又可称为“有夏”或“时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部落这一庞大的人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华夏部落演变共同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是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补充
所谓“华夏”,指文化而言。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