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一墙之隔的密室。
听苏白讲完《国运与老天爷的牢固联系》,朱元璋如遭雷击,脑海一片空白。
按照苏白的推衍,大明在未来还会因为极寒的气候,重蹈两宋时期的覆辙,再次把祖宗留下的土地输光。
天随人愿,国运亨通。
天不作美,国运蹇滞。
换句话说便是,大明从开局就没有得到老天爷的青睐!
朱元璋愤恨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早已嵌进了皮肉,却浑然不知疼痛。
突兀,他猛地抬起头来,看向一旁瞠目结舌的朱标,慌不择言道:
“老大,你书读得多,可曾记得之前王朝末期的天气?”
“是否如同苏先生讲的那样,亡于极寒?”
“啊?”朱标闻言,顿时呆若木鸡。
史书一类的东西,他是没少读,可记载的文献,都是关于各朝代的‘干货’,并没有提到天气相关的话题。
而想了解当时的天气情况,则需要去查阅各地留存的县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量。
“父皇,儿臣才疏学浅,不敢妄言......”
朱标重新组织好措辞,而后长作一揖,道:
“不过,两宋由盛转衰的,倒是与天气离不开关系,靖康年间开封大雪三尺,就连福建一带的橘子树都冻死了,频繁的极端暴雪,令百姓叫苦不迭。”
“同一时期的金、蒙,为了南下掠夺生机,战力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话音未落。
只见,朱元璋“扑通”一下颓坐回椅子上,不住的摇头。
怎么也不敢相信,提着脑袋打下来的江山,竟是没有得到一点国运的加持。
......早知道该把刘伯温带过来的。
刘伯温精通天文地理,奇门卦,一听便知是真是假!
见朱元璋面色不虞眉头紧蹙,朱标当即猜到了父皇的心思,赶紧主动请缨道:
“父皇,儿臣这就去请刘先生!”
“不必了,你现在去找刘基也来不及了,先都写下来,咱回头单独找他。”
朱元璋微微摇头,伸手拦住了朱标。
“那.....这位苏先生?还有四弟?”朱标小心翼翼的试探。
“暂时先不用管,反正都是将死之人了,或早或晚也没影响,咱听听他还能讲出什么。”
朱元璋狠狠掐了下眉心,沉声吩咐道。
“是,父皇。”朱标拱了拱手,而后回到桌前坐好,捡起毛笔握正,静待苏白的下言。
另一边。
朱棣震撼到无以复加。
祭祀不管用,老天不赏脸。
那岂不是说...
大明没救了?
“苏先生.....您可别吓唬我,我从小胆子就小.....咱大明真躲不过去这一劫了?”
苏白闻言,看他的眼神充满了鄙夷,满满的槽点无处可吐。
你都敢去怼朱元璋了。
怎么有脸说自己胆子小的?
“纵观华夏千年文明,一共出现了四个寒冷期,四个温暖期。”
“寒冷期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温暖期国力强盛,开疆扩土,西周灭于犬戎,便是处在第一个寒冷期,而大明好巧不巧,刚好坐在了第四次寒冷期里面。”
“所以.....躲是肯定躲不过去了,更不要妄想去驯服大自然,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你也不必自寻烦恼,起码大明百年之内还是无恙的,等大明不行的时候,你也早就死透了,轮不到你来操心。”
苏白的这一番话,普通人听了兴许哈哈一笑,便不再当回事了。
但朱棣是大明的皇子,纵然没有染指皇位的机会,却也不想让朱家的江山易主。
“苏先生此言差矣。”朱棣昂首挺胸,眉宇间充满了英气,朗声说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好歹也是出身将门,哪能眼睁睁看大明逐渐走向衰亡啊!”
此言一出。
身处隔壁密室的朱元璋和朱标,都是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很是认可自家老四的这份雄心壮志。
不得不承认,朱棣身上的气质变了,而且还是从内到外的大变,不再是之前那个不懂事的小屁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