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文官心里打着小九九。
眼下杨明江势头正盛,为了保留住科举制也只有这个办法。
让杨明江知难而退。
朱棣心中思索着汉王这个提议。
不知道为什么。
心里竟然隐隐有些不舒服。
总觉得不是很公平。
太子则是在心里一惊。
汉王这不是摆明了要欺负杨明江吗?
杨明江一个武将怎么去考科举?
这件事情闹得这么大。
到时候科举成绩一出来。
那杨明江的脸不是都丢尽了吗?
此时太子看着汉王的目光,隐隐有些不善的意味。
但是汉王却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来回馈太子。
太子不管汉王的表情,急忙站了出来。
“儿臣认为,此事还需仔细思量。”
“杨将军一个武将,若是去参加科举,这未免太强人所难了。”
太子站出来帮杨明江说话。
这是所有文臣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一瞬间,所有人的脑子都懵了。
太子在四书五经的学习上,是朱棣的几个儿子之中最出众的。
但是此时太子竟然出于仁慈来帮杨明江说话。
所有的文臣此时的心里一瞬间也是一半理解太子,一半又忽然对太子这无差别的仁慈之心颇有怨怼。
汉王同时也站了出来。
“儿臣认为,太子所言,不妥!”
“杨将军一个武将都能对文臣的事情指指点点。”
“大臣们让他参加科举,就是给他这个指指点点的机会!”
太子顿时想反驳汉王。
“你……”
但是还没等太子说完。
底下的一名文臣便站了出来。
“臣附议汉王所说的观点,要是杨将军能在下个月科举上拔得前三甲。”
“那杨将军要做什么,臣等,绝不阻拦!”
这名文臣是礼部尚书郑赐!
也算是文臣之中,出去三杨之外,颇有地位的一名文臣。
很多文臣看着礼部尚书郑赐都站了出来。
也跟着赞同郑赐的话。
“臣附议——!”
“臣也附议!”
“臣等附议——!”
太子一下子便说不出话来了。
他们这是要把杨明江架在火上烤啊!
用心歹毒!
就连朱棣也微微皱起了眉头。
现在朱棣看到的就是杨明江一个人在跟一群老奸巨猾的人对战。
虽然不相上下,但是就快被他们重拳一击了。
在场所有人,只有杨家父子脸色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