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风越刮越厉害,乡村里的工作也渐渐少了很多。
地里的冬小麦早就已经种植完了,合作种植的蔬菜大棚多达六百多亩。
哪怕是按照平均每亩产出蔬菜两千斤算,这些大棚也能有一百二十多万斤。
如果全部供应到轧钢厂,以现在五千多人的规模,每人能吃到两百四十斤。
在肉类不丰富的年代,这样的后勤供应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再加上计划分配到的粮食配给数量,轧钢厂完全可以实现粮食蔬菜自由。
就是肉不够多,油水也少了点而已!
但这还不是王鹤最担心!
最近他反复想了很久,发现有一点容易忽略的地方,那就是困难时期持续几年的干旱!
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全国普遍都这样,但是北方肯定是有的。
如果四九城附近也是如此,那么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又有问题了。
再好的种子,再好的合作模式,在干旱缺水面前都没有用!
可能玉米土豆红薯之类的杂粮还勉强可以保证收成,但是其他的作物就难了。
所以蓄水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
王鹤反复查看了之后,发现自己总算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那就是叫他们开挖池塘!
之前他还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单纯的想着利用一些荒地、盐碱地养鱼养鸭,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出。
可是现在回过头来一看,王鹤仿佛都觉得自己高瞻远瞩了!
哪怕到时候鱼塘的水也维持不了多久,但多少也能顶点用吧?
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把可能不多的积雪堆到这里,至少也能拦住一些水吧?
不过过完年才是五七年,干旱差不多要五九年才到,应该还有点时间准备。
王鹤已经决定了,这两年尽量还是不要搞大动作了,工业设计和轧钢厂的事情顺其自然吧!
后面还是多关心一点这些农村的事情,不然事到临头了还需要自己的空间产出,到时候才是真的麻烦。
此时草洼村的蘑菇和木耳已经陆续长出来了,但是结果并不是太理想。
主要的还是菌种和实际情况变数太大,和空间模拟的情况多少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就是这些细小的差别,你可能就会引起更大的变数。
比如木耳本来设计的产量应该可以达到一亩地五百多斤,可是现在看来可能要打一个折扣。
所以在没有能够彻底解决之前,连王鹤都不打算继续扩大规模了。
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多种一点萝卜青菜,产量高,也能顶饱。
这些蘑菇木耳的作用还是供应给那些小灶和饭店,人家的需求更大一些。
蔬菜大棚的事情已经不需要王鹤多理会了,这些老农民在学会了之后甚至还能推陈出新,比王鹤专业多了。
听说入冬后的第一批产量比较大,郑文杰一个人都忙不过来。
最后还是采购科的科长齐源负责协调,调其他人过来帮忙,然后才解决了问题。
其他地方不清楚,反正轧钢厂除了白菜土豆之外,每天都会有一些新鲜的蔬菜,深得大家的喜欢。
王鹤巡查了很多村子,看到的情况确实还算满意。
大棚都搭建起来了,鱼塘也都蓄水养鱼了,鸡鸭鹅和猪羊也都多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