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军大破吐谷浑,伏允败走于阗。
大隋在其故地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并以慕容顺为可汗,以其从臣大宝王尼洛周为辅,让他们返回吐谷浑。
然在返国途中,尼洛周为部下所杀,六岁的慕容顺只得逃回大隋。
其后隋末离乱,伏允复国,大隋所设的诸郡,皆为吐谷浑取回。
李唐立国之后,李渊联合伏允夹击河西李轨。
作为回报,李渊将十六岁的慕容顺送归吐谷浑。
当时伏允已另立尊王为太子,而慕容顺既有大隋皇室血脉,又自幼成长于中土,与吐谷浑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有极大差异。
加以慕容顺是杨隋的外甥,于李唐并非血缘近亲,回到吐谷浑后没有得到预期的重视,仅被封为大宁王,让他甚为不悦。
且说此时。
李药师、李大亮取下白兰、赤水川后,薛氏兄弟、契苾何力将天柱王逐入赤海,在该地发现伏允踪迹。
李大亮率且末道大军追击伏允,天柱王则趁隙逃逸。
他不敢返回白兰,而潜入大非川。
先前李道宗取下库山之后,唐军已进入大非川西缘。
当地无险可守,吐谷浑君臣迅速撤离。
随后侯君集、李道宗南行,往大河探源;李药师、李大亮则西行,取下赤水川。
当时留在大非川一带的唐军十分有限,因此天柱王轻易便能潜入。
而这,却正是李药师所设的布局。
大非川是大宁王慕容顺的领地,当地水草不如青海川、赤水川丰美,也不是南道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节点,因此经济利益远逊。
伏允年老之后,天柱王以权臣当国。
他对中土极为敌视,而慕容顺则因成长环境,于中土一向较为友善。
此前慕容顺在政治、经济两方面都遭到天柱王排挤,早已极为不满。
李世民、李药师明晰其中关节,因此发兵之初,李世民已在诏书中明谕:“罪止吐谷浑可汗昏耄之主,及天柱王一二邪臣,自余部落皆无所问。”
此时李药师便依规画,对慕容顺采取怀柔之策。
唐军进入吐谷浑以来,因为伏允、天柱王顽强抵抗,致使各部损失大批牲畜,甚至必须“孕重墯殰”,方能追随伏允西遁。
惟有大非川,是当时吐谷浑境内仅存,尚能存活生息的地区。
其他各部的牧民逃至大非川,也对执意与大唐为敌的天柱王十分不满。
因此天柱王潜入大非川,迅即便为慕容顺所执,将他斩决,来向李药师请降。
当时李药师仅由军报得知,侯君集、李道宗未能擒获伏允,李大亮还在往西追击。
于是他进入大非川,将天柱王伏诛、慕容顺请降等事上表,奏请皇帝裁示。
不过数日,侯君集、李道宗回到大非川。
再过数日,又接获李大亮全胜的消息,于是再度上表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