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近当年明月的火热,《明朝那些事》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又逐渐重回大家的视野,作为汉人历史上最后的大一统王朝,洪武北伐、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万里三大征等记忆在让我们华夏子孙倍感骄傲的同时,对这段历史有了无限的追思。辗转反侧之际又与老丈人聊起了明思宗崇祯皇帝,相信我们不少人会认同明实乃崇祯作亡,俱亡于东林党争矣。其实朱由检从熹宗皇帝手中接过大明仍然是世纪初地球上最强大的帝国,可以说明朝灭亡更多是因为朱由检的性格缺陷,勤奋加上能力缺陷成为了摧毁大明王朝的最直接因素。下面,就对崇祯皇帝的性格和破局之法进行阐述,请各位读者各抒己见。
性格方面:
、性格上多疑,德难配位,虽有太祖高皇帝的杀伐果断,但无其高祖父嘉靖的幕后掌控之权谋,更无懿文太子的宽厚仁爱,可以说性格缺陷以及兄长熹宗皇帝的仓促离世和无后都让这位不合格担当的信王作为唯一继承人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政治上幼稚,缺纵断横,政治正确扳倒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自断一臂,打压厂卫自闭耳目,导致东林党文官集团一枝独大巳失制衡,其代表江南大地主集团利益,皆是语言巨人只会打嘴炮,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不知道反倒无所谓了。
、军事上糊涂不明,攘外抑内,不能解决衡关外满人和起义军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犯了兵家大忌,不能握紧拳头集中力量办事,使辽饷不仅不能发挥作用,反而导致辽东军阀集团在大明和后金之间左右摇摆,待价而沽。
4、经济上短视,舍本逐末,为平辽增饷银,撤了驿站却无安抚应对,又不敢薅既得利益集团,阶层矛盾越发严重,支出不断加大而开源却难上加难,经济维系出现死结,官逼民反耳,自成献忠常态化,世间多了位闯阎王少了个驿站卒。
、文化上偏激,君王死社稷,南直隶尚有完整六部,南京故宫尚在,帝王威仪,带领后宫和诸子南迁又何妨?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固然有骨气,但失了永远翻身的机会,也导致天下苍生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中。
思虑半响,在此提出自己的想法,试想假如按此执行,想毕泱泱大明断不会亡。
、性格上多一分耐心,多几分担当。珍惜一手好牌,熊廷弼、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袁崇焕皆家国栋梁,庙堂肱股也,莫轻易使之或死或降,崇祯若学他哥天启给予能臣足够的耐心和信任,培养好忠于自己的牢固班底,那会出现仅一个王承恩伴随皇帝自缢煤山身死国灭的惨剧。同时在关键时刻敢于做出决定,站出来不让下属背锅,则陈新甲赐币议和安抚后金于关外,杨嗣昌四正六隅剿灭李张于海内,那还有后面南明诸帝内讧的笑话。有言是:忠贤可用,文臣可杀,自作亡囯,不怨由检怨由校乎?
、政治工于平衡。首先,魏忠贤权势依附皇权,应当坚信其兄熹宗皇帝临终之言,内忧外患非常时期莫搞一朝天子之事,太监阉党是对付东林党人集团的一剂良药。其次,若魏非死不可,则学习道士爷世宗皇帝,用严嵩约束徐阶们自居幕后平抑的法子,以稳定帝国做成事为前提,文官集团内部新培养齐楚党人制衡东林党人的势力。最后,学习靖难爷成祖皇帝,简拔培养一批新的勋贵武将集团,通过姻亲等方式让枪杆子与皇家利益捆绑,弥补土木堡事变后勋贵尽没朝廷权力制衡跛腿的现状,协力恢复武宗时期重引九边武将平衡庙堂的尝试,对文官集团各派系形成有效外援制衡保障。同时主导好宣传口舌,几方势力相互制衡力争斗而不破,终保障好皇权至上运行。
、军事抓住根本。学习太祖皇帝的手腕,用好权谋二次创业。于内,培养一批忠于皇室的功臣武将,层级授权约束管理,让大明的精兵成为维护大明统治的一把利刃。同时大幅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避免出现降清三汉将,反成对手藩王的悲闹剧。于外,将李与张分而治之,集中力量逐一攻灭,当然如果有个郦食其一般的说客,让李张鹬蚌相争是为最好。同时在当时环境下,将各种资源优先倾向于武人,树正面典型灭反面教材,打造一支不次于靖难起兵时的精兵良将队伍,杨嗣昌、洪承畴时刻抚剿于李张周边,流寇游贼断不能存也。
4、经济区分主次。首先,明亡了最受打击的,一定是那帮朱明子孙,他们这些个王爷将军本就富可敌国,朝廷选择好宣谕使,做好舆情公关,开动脑筋让那帮龙子龙孙勋贵后裔们心甘情愿主动助饷。其次,让忠于皇帝的能臣干吏们去收拾魏鸿藻、张溥之流,重开茶税、矿税让新的海瑞们负责薅地主阶级的长羊毛,资本主义的萌芽不能白萌了。第三,学习明初开放海禁,大力培养工商新阶层以新增征税源,招安郑芝龙等辈施以政治爵位护航中国瓷器茶叶换回西洋的真金白银于发饷和维稳。最后,人民即江山,江山即人民,逐渐恢复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以百姓之念为念,以百姓之心为心,釜底抽薪安抚好走投无路被逼造反的底层核心,李自成张献忠则慢慢自成秋后蚂蚱了。
、文化刚柔并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根植于经济,经济催生出文化,环环相扣。学习好宋太祖、宋高宗,大丈夫能屈能伸,聚中华之物力算好经济账,岁币相对于裂土和亲称臣来说,江南半璧完整是底线,最大限度地维持明末君臣的体面。能用钱解决的就不叫个事,只要崇祯仍然活着,大明朝的事就不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