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和四年,公元年。
东汉凉州,北地郡灵武谷。
一支军队驻扎在此处,观其旌旗,是鲜卑人。
在营寨不远处的山上,密密层层的森林里,一队汉军斥候正目不转睛的盯着异族军营,像深山里的猎人盯着渴望以求的猎物。
“看他们的服饰和武器,似乎是鲜卑人的精锐啊。我们遇到了个大官,会不会是鲜卑的西部首领。”
鲜卑前可汗檀石槐将鲜卑管辖区域分为三部,每一部各设一个首领管辖。
这支斥候小队的伍长,大约十七,脸上留有稀稀散散的胡须,清秀的容貌配有一双坚毅的眼神,他边擦拭着手中的汉弓,边说,“是个大官,但不是西部首领。”
而是全鲜卑人的可汗——和连。他在心里默默念道。
伍长叫王昌,是一名穿越者。前世作为三国迷的自己,看完了《三国演义》还不过瘾,还把《资治通鉴》有关于这段的历史都看完了,因此了解东汉到三国的真实历史。
他在这一世出生在北地郡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长城更卒,母亲是种田农民,他们辛勤劳作,也只够一家三口填饱肚子,这在繁重税赋的汉朝是弥足珍贵。王昌记事起,算了下时间,知道了距离天下大乱也就十来年的时间,因此自小苦练武艺,锻炼身体,闲暇之余识字并用树枝在沙土上练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王昌岁那年,母亲在一场大疫逝世了,而父亲则在鲜卑人入侵中不知所踪,大概率也战死了。
到了服役年龄,王昌主动申请服兵役,并以魁梧的身材和超越同龄人的武艺从新兵中脱颖而出,加入到了北地郡廉县戍卒的斥候伍,成为了斥候伍的伍长。而他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军功,为了一鸣惊人的军功,而这个军功就在眼前。
这次入寇的鲜卑可汗和连就是王昌的军功!
鲜卑在檀石槐时期,年年寇边,拒绝了汉朝和亲提议,屡次击败汉朝大军,使得汉朝的凉州、并州、幽州边境不得安生。但是他死后,鲜卑就陷入了分裂,直接原因就是他的儿子和连在接任可汗的当年,入侵凉州北地郡,被汉军干掉了。
王昌原本打算,是侦察到和连的位置,派人火速回去联系汉军,待大部队到达后,汉军大部队从正面进攻,而自己带小队在鲜卑后寨放火,伺机斩杀和连。
但没想到的是,王昌一行在靠近鲜卑军营的路上都没遇上鲜卑斥候。而且眼前的鲜卑人人数并不算多,虽看上去是精锐,但行为上及其随意放松,似乎并不把深入汉境当回事。
说明多年成功的入寇和劫掠,已经让鲜卑人不把汉军当回事,出现了麻痹大意的思想。
“伍长,我觉得应当派人回去通报军侯,而其他人在此处监视鲜卑人。”一个嘴上叼着根草的士卒说道。
听到此言,王昌收回了自己的思绪,看向自己小队其他队员。
斥候伍一行四人,除了他之外,有同乡的胡封。他是王昌的童年玩伴,从小就佩服王昌,因此自己到哪儿,他就到哪儿。
北地郡郡治的傅当。傅姓是北地郡的大姓,当地望族。王昌一开始以为是公子哥到军队里来镀层金,扮猪吃老虎,结果发现他不识字,望族也是有同姓平民。一开始说大官的就是他。
以及安定郡的李蒙,颇有勇力,和王昌一样,渴望着建功立业。刚才建议向大部队通报的就是此人。
王昌望了李蒙一眼,说道:“据我观之,鲜卑人数并不多,虽是精锐,安营扎寨却极其随意,处处都是漏洞。如若我们安排人回去通报,这一来一去不知耽误多少功夫。”
随后,他又说道,“而且天色快黑了,大军也不宜在夜里行军,最快也要明天中午到达,到时鲜卑人以逸待劳,于我大军不利。俗话说,兵贵神速。我有一计,纵使只有我们四人在此,也能闯一闯这鲜卑军营”
三人听闻后,面面相觑,没有人出声。
王昌一点也不着急,又慢慢的擦拭起了汉弓。
傅当见王昌不说话,急忙问道。“伍长有何计策?”
王昌让四人凑了过来,压低声音,将计策全盘托出。
“。。。最后,争取将那鲜卑大官斩首!”
三人听了,都面露震惊之色,木然不语,都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这,这,这也太胆大了,难怪仅凭四人也敢闯这鲜卑军营。傅当等三人不约而同想到。
王昌猛然面露狠色,拔出了环首刀,对三人道,“富贵险中求!偌大军功摆在眼前,安有不取之理!”
“兄长,我跟你干了”一直跟随王昌的胡封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脑袋掉了碗大的疤,干了!”渴望立功的李蒙也狠狠地说道。
王昌看向了傅当,他猛吸了一口气,随后咬了咬牙说道,“算我一个!”
王昌见军心可用,便让大家先行休息,待夜深再行动。自己则看向鲜卑军营,记住重要设施的位置,尤其是中间那顶与众不同的帐篷。
能不能得到那人的赏识,就看这次了!王昌心想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