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怎么怎么样,但我会尽力而为。不过我得先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是自然,走,我们进去详谈。”
三人进入雅间,李若云将自己的身世讲了出来。她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雍梁太守,执掌一方军政大事。其父镇守边关,恪尽职守,忠心为国。先帝感其忠诚,念其劳苦,便特命其于中秋佳节,回京赴宴。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入京的官员都要向当朝宰相刘筌献礼。无论礼物大小,只要有所表示,刘筌都会在皇帝面前替他说话,助其高升。那一年,李若云的父亲进京赴宴,宴席散后,诸多地方官都去相府献礼,唯独李若云的父亲未曾前往。
“我父亲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一直很反感官场上的那些潜规则,对于那些趋炎附势,一心想着靠行贿高升的官员极度唾弃。有人劝我父亲,要学会圆滑世故。我父亲却不听,还将刘筌大骂一顿,说他误国误民。”
后来,有人将李若云父亲的话告诉了刘筌。刘筌大怒,指使其他官员联名上书弹劾李若云父亲,说他拥兵自重,企图谋反。皇帝本就对拥有大量军队的李若云父亲有所戒心,官员联合上书更加深了他的担忧。为此,皇帝特意派人去雍梁地区暗访,结果真的发现了李若云父亲私造兵器,准备造反的证据。不用想,那些所谓的证据肯定是刘筌的手下准备的,而皇帝派去暗访的人,也早已被刘筌收买。
暗访之人回京后,告诉皇帝李若云父亲即将谋反。皇帝大怒,下诏将李若云父亲召回,直接让大理寺将其押入大狱,命刑部审理定罪。刑部尚书虽然知道李若云父亲是被诬陷的,可刘筌权势滔天,自己不敢惹。刘筌几度派人施压,刑部尚书不愿陷害忠良,万般无奈之下,告老辞官。新上任的刑部尚书是刘筌心腹,他上任没多久就将李若云父亲治罪。李若云父亲被斩首示众,抄家,李若云母亲受不了刺激,一命呜呼。李若云被老仆带着逃了出来,却在路上遇到了人贩。几经转手到了京都,被青楼买下培训为歌女。
“前不久,我和李康外出办事时,看见有地痞欲欺侮她。我将她救下带走后,她将身世告诉了我。我便打算帮助她,今日前来,也是想与她商议如何行事。”郭诚说道。
赵信听后,看了看李若云,又看了看郭诚。轻摇折扇,稍作思量,说道:“大概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我说过会管就一定管。我会尽量还你父亲一个公道。这样吧,我和恺忠回去在商量商量,过几天自会给你一个答复。”
赵信和郭诚辞别李若云,回到袁府。晚饭后,赵信在书房回想着李若云的事。其一,之前郭诚为何从未与自己提起过这件事?其二,郭诚和李若云二人打算做什么?是要报仇?还是讨回公道?赵信将郭诚唤至书房,将自己的疑问说给他听。
郭诚听后,倒也没有隐瞒他,说道:“确实,李若云的打算不只是讨回公道,更是想要复仇。我之所以不敢跟你说,也是因为我已经做好打算,助她复仇。如果告诉了你,一来,你说不定会制止她。二来,然后一旦东窗事发,如果你知道的太多可能会引火烧身。”
赵信听后,合上折扇,问郭诚:“怎么?难道你,真的喜欢李若云?”
郭诚不语,低头片刻后,抬头说道:“是的!”
“既如此,那你更应该极力劝阻她,制止她的复仇行动。你怎可让自己心爱的女子以身涉险,甚至是误入歧途呢?如果我今天没遇见你们,你们险些犯下大错。”
“你说的其实我也知道,但那些官员我们压根惹不起呀。”
赵信微微一笑,展开折扇轻摇,说道:“你不要忘了,我可是靖安院提司。只要能够找到证据,我就能够将他们绳之以法。有靖安院撑腰我们有什么好怕的?”
“可是……”
“哎呀,你放心好了,不会有问题的。我明天就开始着手调查此事,相信不久就可以还李若云一家一个公道。到时候,我再将她赎出青楼,为你们二人主持婚事,岂不美哉?”
郭诚听后,欲言又止,拱手抱拳言谢后,退了出去。
第二天,赵信去了靖安院。靖安院的人都对此感到诧异,因为赵信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到靖安院来了。赵信没有理会,径直去了张通那里。
张通正在看书,抬头看见赵信来了,问道:“哎,诚武,你咋来了?有事儿吗?”
“啊,是的,二叔,我想问你点事儿。”
“你问吧。”
“就是,先帝在位时,是不是曾经查抄并斩杀了一位镇守雍梁的官员?”
张通听后,有些许惊讶,但并未表露出来,只是放下手中的书,抬头看了赵信一眼,问道:“你,为何过问此事?”
赵信隐约感到不大对劲,问道:“怎么了?这事儿不能问?”
“倒也不是,只是你突然询问,让我有些惊诧。这件事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你可以去一处看看,那里兴许会有当年的案卷。”
“真的?多谢二叔。”说完,赵信辞别张通赶往一处。张通望着赵信离去的背影,蹙眉,叹息。
赵信到了一处后,在一处的帮助下找到了当初李若云父亲的卷宗。李若云的父亲叫李义,镇守边关数十载,外敌无人敢侵犯边境。担任雍梁太守的那段时间里,李义勤政爱民,大公无私,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皆称其为“白面包拯”。李义善于用兵,治军严明,军队百战百胜,令外族胆寒而不敢来犯。赵信将李义的生平仔细读了一遍,知道他确实是个忠贞的贤臣。
回府后,赵信来到袁政书房,袁政正在作画。赵信见状,也不敢惊动,规规矩矩地站在一旁。丫鬟给袁政端来一杯茶,见赵信站立于侧,正欲行礼,赵信示意她不要说话,将茶水接过来后,依旧站在一旁等候。袁政放下笔,一抬头便看见赵信站在一旁。有些许惊讶,问道“你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叫我一声?”
赵信笑道:“我不是怕搅了您老的雅兴嘛。”一边说,一边将茶水递过去。袁政接过茶水,喝了一口,说道:“你来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倒还真有一些事情想询问一下您。”
“你问吧。”
“先帝在位时,曾有雍梁太守李义因谋反被杀,这件事儿,您知道吗?”
“知道,怎么了?”
“当初那李义真的是要谋反吗?”
袁政喝了口茶,叹息,说道:“李大人忠贞为国,恪尽职守,这是举朝皆知的。记得当时我还只是工部主事,那时有人上书先帝,弹劾李义拥兵自重,企图谋反。先帝派人私访,没想到竟真的找到了李义谋反的证据。但满朝文武其实都心知肚明,那断然是前朝宰相刘筌诬陷的,只因李义不愿行贿赂之事。李义入狱后,很多官员都曾上书先帝,为李义讲情,甚至有人请先帝的老师出面,企图保住李义。先帝本来已经松口,决定饶恕李义。没成想,雍梁地区上至各级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上书先帝,为李义伸冤。这一举动反而加重了先帝的疑虑。刘筌借机火上浇油:‘李义如此得地方官民的心,日后若反,无人可敌。况且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的臣民对他如此难分难舍,在雍梁地区,到底谁是君,谁是臣?’刘筌的话让先帝下定决心斩杀李义。我记得,李义被押至刑场时,京都百姓一路护送,哭声震天。一些官员按照李义遗愿,护送灵柩回了雍梁,雍梁地区各级官员都站在城门外数十里相迎,将士们全部披麻戴孝护送灵柩,百姓自发斋戒三日,当地富商集资办了一场极其盛大的水陆法事,超度李义。当时我随我师父一同前往,那场面极度震撼,我至今难忘。可惜呀!李大人死后,朝内就鲜有此般忠贞之士了。”说完,又是一声长叹。
赵信听后,又问道:“那那些曾经参与陷害李大人的人,现在还在朝中为官吗?”
“这件事本就是当时的宰相刘筌一手策划,那些按照刘筌安排上书诬陷李义的人,在事后都得到了高升,现在大部分都已告老辞官,但都仍在京都居住。而先帝派去私访的人也被刘筌收买,本来也可以平步青云。后来出了点事故,无法继续做官,刘筌就给了他一笔钱,将他安置在京都一处豪宅中。话说,你问这些干什么?”
“哦,倒也没啥,就是最近几天接了个案子,涉及到这件事。没事儿,我也就问问。要是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退下了。”
赵信离开袁政的书房后,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