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道:“李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加事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四百两,文绮四十表里,钞四千贯。”
“谢陛下隆恩!”
李景隆连忙领旨,心中更是激动不已。
左柱国、曹国公!
这相当于位列百官之首啊!
想当初他还带兵抵抗朱棣,如今却没成想得到了这样重的封赏!
这一刻,他对于朱棣的效忠之心,变得更是坚定不移了。
朱棣对其微微点头,李景隆便领赏退至了一旁。
朱棣这样安排,自然有着他的用意。
李景隆在用兵上,虽然有些名不副实。
但他的身份摆在这里,原本就是李文忠的儿子,更是之前的大将军。
给他这样的一个位置,不仅能让各地大明军队武将信服,稳定人心。
而且也能将原本忠于朱允炆的朝中势力彻底瓦解。
算是一举两得。
而这时候,封赏还在继续。
郑和继续高呼:“张玉上前听旨!”
“张玉,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成国公,食禄五千二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四百两,文绮四十表里,钞四千贯。”
“谢陛下!”
“丘福上前听旨!”
“丘福,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食禄五千二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四百两,文绮四十表里,钞四千贯。”
“谢陛下圣恩!”
“……”
有功之臣一个接一个受到封赏,所有人都是面露喜色。
而这时候,
郑和继续喊道:“方孝孺,上前听旨!”
听到这话,方孝孺先是一愣。
确定自己耳朵没有听错之后,这才错愕地走上了前去。
“方孝孺,特进荣禄大夫、翰林学士、封忠义伯,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二百两,文绮十表里,钞一千贯。”
听到这里,方孝孺自己都懵了!
朱棣竟然会给自己如此之重的封赏?
他昨天可还对着朱棣破口大骂啊!
这是何等的肚量啊!
方孝孺自行惭愧,和朱棣比起来,自己的心胸和气量,简直就如那市井泼皮一般!
半晌,方孝孺才连忙惶恐跪地谢恩道:“谢陛下隆恩,臣领旨!”
这一刻,他是彻底心服口服了。
而朱棣之所以这样分赏于他,一方面自然是有朱元璋的话的缘故。
但另一方面,他对方孝孺的忠诚也是颇为欣赏的,所以封了他一个忠义伯。
这虽然削了他的权利,但是官职却不低。
至于那黄子澄、齐泰一流,就没能在这场祭天仪式上受到半点的封赏。
足足一个时辰后,封赏典礼才接近了尾声。
朱棣继续宣布道:
“朕今日登基,应当普天同庆!”
“朕决定,免去农商赋税三月,与民修养生息,并大赦天下!”
话音落下。
无尽的欢呼声顿时如同海啸一般席卷而来!
所有人都在高呼陛下万岁!
这一刻,朱棣这个大明皇帝,终于是被百姓们在心底里彻底认可。
朱棣看着自己的子民,也是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
不过他却没有提及半点削藩的事情。
因为看过了日记,朱棣对大明的将来更加谨慎了。
他知道,藩王问题是必须要处理的。
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时机和手段,决然不能让“靖难之役”再一次上演。
所以,他想等找到日记中的那位先生林墨书后,再好好处理此事。
而这时候,郑和高喝道:“祭天仪式完毕,起驾回宫!”
队伍浩浩荡荡地从紫金山而下,向着宫里驶去。
历经四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朱棣终于是成为了大明的皇帝。
皇辇中,
朱棣心情很是舒畅,自言自语道:
“不知那位先生,今日他是否看到了我大明之盛况?”...
..................
P:跪求鲜花月票评价票打赏!跪求了兄弟们!都是免费数据!大家伙送点就行!作者会爆更感谢的!跪求兄弟们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