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大明:捡漏狂赚亿倍,老朱后悔哭 > 第五十二章 大搞拆迁,意外捡漏收获!

第五十二章 大搞拆迁,意外捡漏收获!(1 / 2)

原因很简单。

古人其实非常喜欢高楼。

上到天子,下到州府,都喜欢建楼阁。

也喜欢登高。

像是《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都是在高楼上写出。

尤其是佛塔等建筑。

建得越高越好。

因为够高,佛塔还承担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功能,便是在水运时充当灯塔,十分重要。

但这些所谓的高楼,一般也就多少米呢?

五十米左右罢了。

毕竟危楼高百尺这种夸张语气,实际高度才三十米。

低也就不说了。

最麻烦的还是木质结构,非常不稳当。

一旦建得高了,走在木板上会十分晃荡,容易心慌。

住是没法住的,所以一般只有佛塔建那么高,用来供奉。

但是混凝土材料的话,即便是明代的建筑技术,也足以轻松建到一百米的高度。

三十多层没问题。

而且稳稳当当!

再临着江河。

正儿经的江景房!

即便放在后世,都是收割韭菜的好概念。

何况在高楼极其稀缺,甚至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明初!

随随便便都能赚麻!

再加上朱樉手里还有《应天半旬报》,有《西游记》可以炒作。

甚至,朱樉还把主意打到胡惟庸身上。

假使让胡惟庸来当个托怎么样?

反正胡惟庸这家伙就快挂了,不利用白不利用。

在此之前。

朱樉要大干的一件事,则是……

拆迁!

方山临近秦淮河处的平原处,即原港口址,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村落。

住的有二百多户人家,约莫七百人。

不把这里拆掉,没法重建码头和高层住宅小区。

朱樉让侍卫们把方山脚下的村民们聚集过来。

要跟他们商量拆迁的事。

侍卫马上去办。

很快,约莫四五百村民,就密密麻麻的聚集在距离村落不远,秦淮河的原渡口处。

这些村民之中,有不少朱樉所熟悉的面庞。

他们在朱樉手下当雇工,看向朱樉的目光十分尊敬,自发的维持秩序。

这里毕竟是距离方山工地最近的村落,可以说村里能去方山工地做工的都去了。

朱樉让村民们找个凉快的地方坐下。

然后跟他们商量拆迁条件。

最新小说: 王座之正欲西斜的世界 抗命兵王:狂龙入世 重回七零嫁冷面糙汉 末世,我囤积百亿物资 我的完美系统人生 崩铁,开局播放大格蕾修! 全球首富装穷:老婆比我还能演 娇软恶女泪汪汪,暴君红眼撞宫门 穿书变成黑莲花抱紧反派 暗夜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