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统一
主词条:元末农民起义、明灭元之战、明朝统一战争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年,朱元璋占领集庆(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至正十七年(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年,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击败陈友谅。[4]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败亡。[]4年,朱元璋称吴王,初步建立政权,史称“西吴”。与占平江府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朱元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灭陈友谅后,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便成为朱元璋下一步的消灭对象。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4]年,朱元璋对北伐作出了部署,策划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元朝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元朝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万,北进中原。[]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在北伐的同时,洪武元年(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4][]洪武元年(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割让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之后朱元璋又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军队。[4]洪武二年(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年底平定陕西。洪武三年(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明军此次北征,三路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到漠北,其子买的里剌等被俘。[4]洪武四年(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洪武十五年(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洪武二十年(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得其军民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洪武二十一年(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发动突袭,俘获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太子必里秃妃、吴王、代王、平章兰等人。[]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还无暇顾及国家机构的调整,故仍旧沿袭元朝的中书省宰相负责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随着元朝势力向北败退,明朝胜利的大局已定,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也在逐步转变。为了加强君权,打击相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成为必然的选择。[]废丞相后,自统六部,以加强皇权。[]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充当顾问。实行分封制,明太祖将儿孙派驻各战略要地为王,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创建卫所制度,由中央牢牢控制军事指挥权。洪武二十六年(年)将全国定为个都司、个行都司、个留守司、个内外卫、个千户所。[]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元朝的政治混乱,故以猛治国。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国作用。他说:“夫法度者,朝庭所以治天下也”。[]即位后在全国掀起了打击贪官的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洪武六年(年),刑部尚书刘惟谦奉旨编定《大明律》,[]朱元璋亲加裁酌,后又经三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年)正式颁行。洪武十年(年)朱元璋又颁布《大诰》。[4]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恢复社会生产。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4]在地方确立里甲制,[4]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4]
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对功臣有所猜忌。[4-4]
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4]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4]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年,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4]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4]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4]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
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永乐盛世
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帝。建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4]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4-]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经过四年的夺位战争,最后率军南下,攻占京师(今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4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乐。[]朱棣即位后,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明成祖在位时期,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他任命七位学者到翰林院的高级岗位上来,然后让他们担当国家事务的主要顾问。明成祖任命解缙、黄淮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命了胡俨、胡广、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厂卫制度由此确立。此外,明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永乐元年(4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四年(4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永乐十年(4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4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明成祖时期标榜文治。永乐元年(4年),明成祖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4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永乐时期在对外扩张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南面,永乐四年(4年),明成祖命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沐晟为副将军,率兵号称万征讨安南。[]永乐五年(4年)五月,俘黎季犛父子。[]永乐五年(4年)六月,明朝令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使司。[4]在北面,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打击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从永乐年(4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明军击破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十二年(44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刺遣使谢罪之后,朱棣班师回朝。[]永乐二十年(4年),朱棣举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永乐二十一年(4年)七月,明成祖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十一月,班师回朝。[]永乐二十二年(44年)正月,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于4年和4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4]东北方面,朱棣还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4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并于4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对于西藏,自明成祖开始,明政府在藏区各教派中先后封了三大法王、五个王及其他各级僧官若干,“俱给印诰,传以为信”,为明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朝廷效力。[]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4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增长财政收入[-]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明史》评价明成祖时期的国力“远迈汉唐”[]。但明成祖朱棣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为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民乱、农民起义时有发生。[4]
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仁宣之治
明成祖去世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