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岳阳楼记》的开篇被苏明挥毫泼墨之间写就,落入观众们眼中,也是令他们发出了议论声。
“我本来以为古文应该挺难懂的,可好像没有我想的那么难啊。”
“这不是挺好懂的吗?一听就听明白了。”
“不就是那个叫滕子京的来这里当官了,治理的很好,所以重修了岳阳楼,让范仲淹写篇文章纪念一下?”
“不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两个词有意思啊,成语吗,从来没听说过啊。”
观众们议论之际,燕京大学古文系的黄仁勋却是愣在了那里。
他本来以为苏明掏出来的会是一篇佶屈聱牙、堆砌辞藻的文章。
毕竟大部分人的欣赏水平就在那里了,肯定是辞藻越华丽就越觉得牛逼。
再加上苏明要么是自己拼凑出来的,要么就是从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里找出来的文章,肯定就是这种类型的。
可黄仁勋却未曾想到,苏明掏出来的《岳阳楼记》开篇竟是如此简洁通俗。
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够看的明白。
要是普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开篇没水平。
但是在黄仁勋这种古文系研究生看来,恰恰相反!
堆砌辞藻很简单,但是要写的通俗易懂还不失风雅,那才叫难!
更何况,这个开篇虽然用的词语不多。
可光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两个词,就给黄仁勋直接干懵逼了。
这尼玛,上来就王炸啊!
这用来形容地方治理的好,简直不能找到更贴切的词语了。
关键是,黄仁勋之前从来没听过这两个词。
这种水平的词语,在历史上出现一次,绝对就会代代流传,成为成语。
黄仁勋却没听说过,这问题就有点严重了。
他倒吸一口凉气。
难道说,这真的是一篇失落于历史中的千古奇文?
但是他这个研一的学生自然是不敢下如此断言。
于是黄仁勋连忙对着办公室里面的师兄师姐们问道。
“师兄师姐,你们听说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两个词吗?”
办公室里面的这些研二、研三学生乃至博士,在听到黄仁勋问出来的这两个词时,也是都愣住了。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嗯?这是用来形容地方治理的好的?嘶,好词啊,言简意赅!”
“可是我怎么没听说过呢?”
“我也没有啊。”
“不应该啊,这种词只要出现在文章里,哪怕别的句子一窍不通,光靠这两个词也足以留名了吧。”
“师弟啊,你是从哪找来的?”
黄仁勋咕嘟一声咽了口唾沫,举起手机。
“《大美龙国》这个节目,有个艺人在表演,他说有一篇千古奇文《岳阳楼记》,这两个词就是从里面出来的。”
“师兄师姐,你们听过这篇文章吗?”
办公室里的众人一阵懵逼。
“《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