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有点像是依托殖民据点开发的模式殖民城市附近人口多,越向外环境越恶劣,开发程度越低,蛮夷越多。
在这些区域,魏晋时期走一百里看不到人很正常,人们开发区域中心城市还忙不过来,就别谈中间水患频发、沼泽遍地的区域了,实在没那个精力。
西晋太康年间人口普查,虽说隐户数字十分惊人,但可以看个趋势。
当时荆湘二州还没分治,按人口多少排南郡: />
长沙郡: />
零陵郡: />
南阳郡: />
江夏郡: />
衡阳郡: />
襄阳郡: />
顺阳郡: />
湘东郡: />
义阳郡: />
武昌郡: />
武陵郡: />
建平郡: />
邵陵郡: />
桂阳郡: />
一万户以下的不写了。
注:当时有些郡还未拆分,比如义阳郡当时就包括了随、新野二郡在内,合并计算了。
简单来说,书里这个时代,荆州大体可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其中北部就是南阳、顺阳、义阳(含新野、随)及襄阳,一共 />
从这里往南,就面临云梦泽及各种漫区、沼泽区了。
这一片我称之为中部,主要是江夏、竟陵、南三郡,总计 />
再往南就是长江以南诸郡或主体在江南的了,一共有 />
即荆州(荆湘分治前)北部 />
%;
中部(江汉平原) />
长江以南 />
人口最少的就是江汉平原,开发程度甚至远远低于江南。
襄阳周围的地确实不错,但就补给交通而言,他与南阳联系更方便,与武昌、江陵不方便。
对南方政权而言,这就是一个被云梦泽阻隔于北方的突出部,孤悬于外。
历史上陶侃就不想守襄阳,他甚至连除了江陵外的江北之地都不想守,
原因就在于此。
江汉平原看着很大,其实就边缘地带的江陵、安陆人口较多,沼泽区内人烟稀少。
从军事上来说,这是南方政权的天然屏障。
其实我很久以前一直很难理解,为何东吴在没有襄阳的情况下,居然敢迁都武昌,在江北还保留大片土地,怎么守的?
靠云梦泽、靠密布的水网、靠沼泽烂泥地、靠无人区守。
长江北岸有一片开发出来的地方,作为生产基地,支持军队向北横穿人烟稀少的云梦泽地区,甚至摸一摸襄阳这头老虎的屁股。
当年曹操南下,直抵云梦泽核心区域的赤壁,一场大败,死了一半人(大概4-5万,主要是荆州降军),按理来说他有二十余万军队,至于如此么?
原因就是他在赤壁周围弄不到多少补给,全靠后方穿越人烟稀少的地区输送,再加上虽然冬天,但真的难受,疫病丛生,于是撤了,大部分伤亡就是撤退过程中被东吴军队追杀导致的一一冬天只是细菌病毒不够活跃,得病几率下降,不代表没有疫病。
曹操甚至连江陵都不愿意守,放弃了。
江陵处于云梦泽西部边缘外,环境没那么恶劣,与襄阳之间陆地较多,
曹操追刘备甚至能派骑兵,但他还是不愿守,因为这个地方就背靠长江,可能环境也不是很适应。
从襄阳南下江陵的就是当阳道。
从南郡、江陵向东,沿着云梦泽中间一条淤积成陆开辟的道路,直抵乌林,叫华容道。
先写这么多吧。
行军打仗,一定要了解地理,诸位书友如果有机会穿越,切记这一条,
不能胡乱看着地图行军啊。
实在不行,把我喊过去,奉公为主,我当个幕府司马还是行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