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我的父亲是嘉靖 > 第五十章嘉靖不满足变法,要改大明律了

第五十章嘉靖不满足变法,要改大明律了(2 / 2)

都是人精,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能够大概地猜到前因后果。

在进了乾清宫之后,心中就已经有了准备。

“陛下,臣闻渊(李香)拜见吾皇,吾皇万岁。”

“平身,赐坐!”

嘉靖,两位大臣。

心中都有了准备,君臣见礼之后,各自安坐。

待两人坐定。

嘉靖没有废话。

“真决定重新划定商税,裁撤各种苛捐杂税,两位爱卿认为,需不需写进大明律?”

《大明律》是明太祖朱无璋为了“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于吴元年(1367)命丞相李善长等根据《唐律》撰写的。

洪武六年(1373)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次年颁行,篇目一准于《唐律》,共分30卷,606条,此后又经数次修改,不断增损,至洪武三十年最后完成《大明律》的编撰工作,颁行全国。

说是《唐律》,实际上则是武周时期的律法加以改编。

说来也是奇怪。

除了秦始皇改制了律法之外,能够称得上巨大改良的也就这位女皇了。

闻渊和李香两人面面相觑。

心中的准备,看来还是不足。

完全跟不上陛下的想法。

原以为是要商量如何收回裕王殿下的工厂为大明官府所有,谁知陛下直接上升的要修改大明律。

难怪要让刑部和大理寺的人前来商谈。

“陛下,万万不可啊,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可是要动摇大明根基的。”

李香只是一愣,立刻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修改律法,皇上怎么敢?

历史上的变法,已经就够让一个王朝难受了,更不要说,改变律法。

随即闻渊也跟上。

“陛下,《大明律》贯彻“法贵简当”已经很是完善,就是要改变,臣等也无处下手啊。”

两人的反应,在嘉靖的预料当中。

变法还在朝臣们的接受范围内,修改大明律,就仿佛要挖了他们祖坟一样。

“从商鞅变法开始,到现在,诸位还看得到,秦时的律法吗?整个天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何大明律就不能做出改变?不能适应当下?”

嘉靖目光灼灼,似乎想要看透两人的内心深处。

看两人是不是真的为了大明着想。

闻渊和李香一阵语塞。

论起嘴皮子。

朝中没有谁是嘉靖的对手。

一次大礼仪,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朝臣们也不想再用自己的小身板和家人,亲戚朋友们,再证明一次。

一旦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句话不管用了。

那么朝中的大臣们也就拉不住皇帝想要做成的事情。

毕竟,做皇帝的,连祖宗的话都不听了,又何必听你在这里瞎逼逼。

而这种现象,也是大臣们最害怕的。

“朝中还没有清理出来寺庙的田产和财物,就开始盯上了裕王的工厂和作坊,都说裕王是在与民争利,朕也派人查了一下,为何进了裕王工厂和作坊的百姓们,都不愁吃穿了,而一直帮着士绅们帮工的那些百姓们,却都一个个饿的皮包骨头,甚至卖儿卖女?”

嘉靖起身,走到了闻渊和李香的面前,低着头认真地问道。

“告诉朕,与民争利的反而民富,不与民争利的反而民贫是何道理?”

等了好一会。

闻渊和李香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他们学到的四书五经上面,可只有仁义道德,忠信礼智,科举也是八股文章,林林总总都是治人的学问,谁会去研究怎么经商?

“裕王给朕所缴纳的税,是其利润的一半,如今已经差不多每个月十万两银子,为何其他商人们,就没有这么高的税赋?”

嘉靖继续发问。

每一问都在关键所在。

其中没有之乎者也,只有干净的为什么和冰冷的数字。

任何的借口,在数字面前都没有办法狡辩。

除非这个数字本身有假。

“臣,不知。”

闻渊没有办法再说出狡辩的话来,欺君之罪也不是摆设。

“臣,也不知。”

想了李香也紧随其后,立刻说道。

“既然都不知,那么朕来改变大明律,是不是就是在探知未来?”

嘉靖重新坐回了椅子上,缓缓地问道。

“你们也不忙急着回答朕,朕也不全盘否决大明律的不对,大明律一共有七卷,分别是《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现在不过是把户律当中的商律提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律法体系,诸位觉得如何?”

按理说,嘉靖应该还要找户部尚书来商议此事。

可最后还是先从刑部和大理寺开始,为的就是给人一个印象,维护大明律他这个皇帝是第一位。

自己的二儿子都在一直维护大明律。

不管遇到犯事的是谁,都会移交官府来判决,他这个做父皇的,也不能眼看着某些不怀好意的人,吃了他儿子的糖果吧?

工厂没有办起来的时候,没人吭声。

现在赚银子了,知道摘桃子的时候到了?

用他儿子朱载坖的话说:梦里啥都有,为何不去沉睡不起,清醒过来干嘛?

最新小说: 穿成土匪?那就造反当皇帝! 无敌七皇子 大唐小兵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请皇兄赴死,老六我登基了! 大夏摄政王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无耻女县令震惊朝野 开局征服太子妃,成就至尊九千岁 红楼:选项系统助我位极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