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博士、黎萍等人离开琼海,去三亚的途中,路过五指山、白沙一带,他们来到一个地方,看见当地的黎族村民正在跳黎族竹竿舞。神话博士说:“我从武汉来到海南,我一直关注黎族非物质文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黎族竹竿舞。”
竹竿舞顾名思义,是舞蹈者以八根竹竿为道具的舞蹈。八根长竹竿,两根为一组,平行排放成四行,每两根竹竿,合着音乐鼓点节奏,一开一合。舞蹈者,紧跟竹竿节奏,踩着锣鼓节拍,在变幻莫测的竹竿间,灵巧蹦跳,舞步潇洒。
黎萍说:“我记得,一年年“三月三”活动前夕,我带着旅行团结伴驾车去五指山、白沙、琼中等地的黎族村寨采风,并参加“三月三”活动。我们来到白沙,黎族百姓为了欢迎我们,邀请我们看竹竿舞。舞前,黎族同胞在晒谷场,平行置放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或木条作垫架,间隔为2.5米半左右,其上横放着4对八根3.5米半长的竹竿作跳杠。
舞时,两边各蹲4人,各人双手握住竹竿的末端,按照一定的节奏,在垫架上张合敲打,声音响亮悦耳。阿槟、阿榔与黎族青年男女,趁各对竹竿一张一合的间隙,两脚不断地替换,敏捷地上蹿下跳,前冲后躲,左转右闪,在避过双竿张合击打的同时,跳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持竿者手舞足蹈,不断发出“嘿!呵嘿!”的声音,豪迈洒脱的场合气氛,给人激情彭拜的感觉。
内地来了几个老师,忍不住要尝试竹竿舞。一位北方来的教师,因为步态不熟练,被竹竿夹住脚。一位武汉来到青年老师怕被竹竿夹住脚而胆怯,结果也被夹住脚。广西来的老师毕竟是舞蹈老师,跳过竹竿舞,她步态轻盈。还有一位河南的中年游客,因为脚步缓慢,被竹竿夹到,站立不稳,一屁股坐在地上,让游客哄堂大笑。他既觉得惭愧,又觉得好笑。此刻,跳竹竿舞的黎族小伙子,像猴子一样,机灵敏捷,在竹竿面前,应变自如,令游客们感到非常钦佩。
神话博士说:“这竹竿舞不是纯粹的舞蹈,好像是游戏活动。”黎萍说:“竹竿舞是舞蹈,竹竿开合中,身着节日盛装舞蹈者,随着锣鼓节奏,形式变幻,或慢或快,声响整齐,节奏感强,是老少咸宜的舞蹈。”神话博士表示同意黎萍的看法,竹竿舞应该不是纯粹的舞蹈。
农历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最盛大的节日。黎萍等驾着小车来到海南琼中,走进彩旗飘飞的琼中三月三广场。他们看到了会场上的竹竿舞表演,大开眼界,神话博士才意识到竹竿舞是真正的舞蹈艺术。只见八根竹竿,一张一合敲打,颇有节奏感。四个穿着节日盛装的黎族男子,四个身穿黎族服装的黎族女子,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交替,上跳下踏,在竹竿舞的过程中,举止潇洒自然,动作十分美妙,舞蹈引人入胜,反响颇为热烈。小英导游望着竹竿舞的舞蹈者们,在竹竿之间来回穿梭,伴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双腿跳,似青蛙跳跃;单腿跳,像金鸡独立。侧身跳,如鲤鱼跳龙门;腾跃跳,龙腾虎跃一般。小英忍不住拍掌叫好
人们在这一天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的生活。万人同跳竹竿舞,场面气势恢宏,非常欢快。祁导游是海南本土高级导游,他介绍我们与黎族妇女代表符小芳认识,符小芳说:“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歌舞,魅力独特。竹竿舞的主要特点,节奏感强、韵律优美,是促进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文体活动,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2005年,黎族的竹竿舞被确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竹竿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位黎族导游介绍,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村寨长辈为了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竹竿舞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就会被打到,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人胆大、心细。竹竿舞的动作,从“磨刀”到“割稻”,从“打鹿”到“青蛙跳”,从“男女青年恋爱”到“情侣结婚”,竹竿舞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具有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符小芳补充说,竹竿舞,或跳跃,或转身,动作分外协调,展现和谐美感。据考证,竹竿舞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源远流长,魅力独特。外国游客看过竹竿舞,称其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