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汇丰大厦。
王鸿煊将银行本存入系统空间内。
然后便带着苏玥儿开始游览这个时代的港岛。
作为港岛的政治和商业中心,中环还是比较繁华的。
街道两侧,各种华人小店云集。
食肆、茶楼,裁缝店、摄影店,便利店等林立。
路上的很多行人,着装都是中西合璧。
男人一部分是汗衫长裤,还有一部分是衬衫西裤,再搭配分油头,公文包,手表等,完全是两个阶层的穿着。
女人们很多都是白衫黑裤,留着长长的麻花辫,不时还能看到几个年轻靓丽女性穿着长衫、旗袍、小洋裙等,勾勒出曼妙身姿,格外吸睛。
在街道两旁,还有不少黄包车等候乘客。
王鸿煊虽然见惯了后世的繁华,却也没有觉得此时的港岛有太多落后。
因为他在这里感受到了繁华的氛围。
街头的繁华,印证着港岛战后的生机勃勃。
中午。
逛了一上午的王鸿煊,带着苏玥儿来到中环的镛记酒家。
镛记酒家的创办人,名叫甘穗辉。
恐怕任谁都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占地面积并不大的餐厅,会在1968年的时候,会被美国《财富杂志》推选世界十五大食府之一,也是唯一的一家中式食府。
而甘穗辉这个自小家贫,十二岁便踏足社会的镛记老板,更是从一个小小的烧腊学徒,成长到坐拥数十亿饮食王国的港岛饮食大亨。
他的坚持与成功,无疑是地地道道的港岛传奇。
当然,此时的镛记酒家,在港岛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只能算是好一点餐厅。
不过镛记酒家的生意火爆,却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镛记酒家的消费并不低。
最便宜的一份炒河粉要3毛钱,粥需要8毛钱,而一般人的午餐费用只舍得吃5分钱左右,可见镛记酒家的不便宜。
但这样的餐厅或者茶楼,将是未来几年政商及演艺界名人聚集的地方,在港岛有着“富豪饭堂”之称。
甚至还有中外元首在这里用餐。
在中环上班的律师、医生及银行经理等专业人士,更是镛记的“常客”。
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可以坐在一起,交一个朋友。
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港岛的形势,讨论各种政策,促成各种商业合作等,已然是将镛记酒家当做了一个精英交流平台。
据说,前世鼎鼎有名的‘新鸿基三人组’,郭德胜、李兆季、冯景禧三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的。
王鸿煊若是想要在港岛发展,结交人脉,了解港岛最新政策形势。
每天来镛记酒家跟人拼桌吃顿饭。
无疑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
“这位女士,我是西德律师所律师张玮,不知道是否能认识一下?”
“美女,看你有些面生啊,是不是第一次来镛记酒家,要不要我为你推荐下特色菜?”
“小姐您好,我是做房产的,不知道有没有兴趣了解下中环的房子?”
“…………”
好吧。
这镛记酒家的确是一个很容易结交人脉的地方。
王鸿煊两人刚刚坐下一会儿,就有好几个人过来拼桌,顺带还不忘介绍下自己,或者推销下自己的生意。
唯一可惜的是。
他们大部分都是冲苏玥儿来的。
偶尔有两个过来跟王鸿煊搭话的,目光也是一直往苏玥儿身上瞅,其意不言而喻.
王鸿煊对此一幕,郁闷不已。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谁让他长相一般,穿着也是一般呢。
跟明艳动人的苏玥儿坐在一起,明显是主客颠倒,像是个普通追求者,或者小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