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障,孽障!!”
“你生气,打骂人容易,何故摔你那命根子!!”
一时之间祖孙二人又抱着哭起来。
周围的姑娘们也都是擦着眼泪。
倒不是为宝玉掉眼泪,都为自己哭。
光幕之上最终众人那般下场,谁还能笑的出来呢!
众人只哭着哭着,又看到右屏幕【光华帝君,荣朝开国皇帝】右屏幕亮了起来。
顿时贾府的众人都停止了哭声,一个个的屏息凝神,不肯错过一点细节。
贾府未来如果还有一线生机的话。
那右屏幕上的内容就是这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宝玉刚被接生出来,一点哭声没有,张嘴一吐,将一块玉吐了出来。】
【屋里接生的婆子丫头都惊呆了!】
【宝玉性格安静,从生下来开始就不哭不闹。】
【三岁识千字,五岁便能已能做到出口成章。】
【当时贾宝玉的大哥贾珠还在,其未婚妻李纨的父亲叫李守中,乃是国子监的祭酒。】
【李守中听闻此事之后,特意来到了贾家。】
【专门就是为了见见贾宝玉。】
【贾府之人热情招待,李守中见到贾宝玉那一刻只觉得匪夷所思。】
【心中只觉得自己此次专程来贾家实在可笑。】
【五六岁的孩童正是贪玩的时候,莫说出口成章,就是三字经能背下来都不错了吧!】
【时值冬日贾宝玉穿着锦缎棉衣,见李守中毫无半点孩童见生人的惧色。】
【“李先生好。”贾宝玉对他行了一礼。】
【李守中点了点头,不由得心中惊讶,感叹贾府不愧是大户人家,五六岁的孩童就已经如此懂礼。】
【“不必行礼,你大哥贾珠日后会娶我家姑娘,咱们都是亲戚。”】
【贾宝玉笑了笑:“我对先生行礼不是亲人之间的礼数,而是学子对先生的礼数。”】
【李守中被这话勾出了兴趣。】
【“这么说你小小年纪便已经知道,国子监祭酒是什么人了?”】
【“当然,若是不知何必对先生行此礼数。”贾宝玉稚音未脱,说起话来倒是有了几分大人都不具备的沉稳。】
【“国子监祭酒乃是天下读书人的老师,当年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明初的徐阶都是国子监的祭酒。”】
【听完贾宝玉的话,李守中顿时觉得传言中的少年天才十分已经能确定八分,光是韩愈这个人对当今大明学子来说就比较陌生。】
【眼前的稚童居然知道。】
【但这也只能说是见多识广。】
【“既然你刚才提了韩愈,想必对诗词也非常了解,那我考考你,不知你敢不敢应?”】
【贾宝玉神情自若:“请先生出题。”】
【李守中暗自思索,说到底眼前的还是个孩童,像初唐四杰骆宾王那样七岁做咏鹅的历来也没有几个。】
【出题不能太难。】
【“这样吧,你就用景物来写诗,山中之景,水中之景,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可以用来写诗,只要平仄工整,五言也好,七言也罢。”】
【李守中对贾宝玉期待不高,对于一个孩童来说,能做出一首平仄工整的诗,就远胜大多数同龄人,也不愧是人杰之名了!】
【“先生稍等。”贾宝玉对外屋喊了一声:】
【“袭人,取来笔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