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嬴政和嬴晨肆意纵马之时。
骊山脚下,许许多多的马车队列已然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
不同的马车队列当中,陆陆续续走下一道道身影。
有如今大秦的官员,亦有长安君的门客,甚至还包括阴阳家的东君,真可谓热闹非凡。
甚至到了最后,蒙恬,樊于期都来了。
廷尉李斯远远站着,观察着草坪之上来来往往,相互和气打着招呼的人们,却是谨言慎语,不拘言笑。
直到许多诸子百家的才俊从不远处大片涌来。
李斯的视线才轻微眯了起来。
这些人是参与编撰《吕氏春秋》的门客。
其中,有儒家,农家,小说家等多家流派的人才。
令李斯在意的是,这些人不去编撰《吕氏春秋》,反而来到此处,这显然是吕不韦的意思。
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
李斯甚至在其中看到了他在稷下学宫中时期的同学。
韩国丞相张开第之孙,张良。
吕不韦为何让这些人前来凑热闹?
一时间,李斯陷入沉思。
半晌,猛然一怔,他迅速捕捉到了问题的关键!
这些人和他一样,大多从不同的国家汇集到秦地。
随着《吕氏春秋》编撰接近尾声,不少人将于近期回国。
那么吕不韦的行为就很耐人寻味了。
假如说嬴成蟜在此次骊山狩猎中做什么文章。
比如,一些对嬴晨不利的事情。
那么这些才俊们将带着从大秦目击的新闻,归国,相关消息将迅速传播扩散至其他六国...
届时,今天发生在这骊山脚下的事件...将天下尽知!
并且,这些人中不乏辩才。
不难想象,此事经他们进一步夸大其辞,将会形成如何的舆论影响。
有时候,舆论可是比军队更管用。
这时,一道声音打断了李斯的沉思。
“这吕不韦,是要借天下悠悠众口,打压嬴晨的气焰啊!”
李斯抬头,只见张良信步而来,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
李斯见到这个老朋友,也走上前去,问道:“依张兄所见,难道吕不韦和长安君,是同一阵营的人?”
张良摇头:“这倒未必。”
李斯再问:“若非如此,吕不韦为何召集你们来此,这岂不是向长安君提供帮助?”
张良分析道:“或许只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
“不愧是张良。”
“李廷尉过奖了。”
说完,两人相互看了眼,不约而同地笑了。
“张兄慧眼如炬,颇有识人之智,如何看长安君此人?”李斯此时问道。
张良回答:“心比天高,但武学天赋不错。”
李斯追问:“那张兄又是如何看待平安君此人?”
张良这次沉思了片刻,方才回答道:“表面看上去,无甚特别之处,所以有两种可能性。”
“此人要么只是秦王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