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琛对于目前的困境,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
即,董卓不放话,自己绝对无法轻易离开,甚至是活着离开。
以董卓的权势,全洛阳都在他的控制下。
卢琛想要通过城门轻松离开,没有一丝一毫的可能。
想通此中关节,卢琛也就明了。
离开洛阳的关键点,最终还是要落到董卓身上。
作为一个无名小卒,寻常想见董卓一面,可谓是千难万难。
恰逢董卓来蔡邕府上做客,无疑是见面的绝佳机会。
这也是为何卢琛不顾劝阻,一意孤行要来面见董卓的原因。
并且相逢一笑泯恩仇,主动把董卓从“残害卢植”事件中摘出来,从而获得离开的契机。
毕竟卢琛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董卓已经没办法继续为难卢琛。
至少,在明面上,董卓不能堂而皇之下令,对卢琛采取什么措施。
董卓此刻也反应过来,他被卢琛话赶话逼到墙角。
恩怨化解,狱卒成了背锅侠,董卓没理由继续为难卢琛。
至于找借口扣下卢琛,卢琛抛出落叶归根、扶灵还乡的请求。
在举孝廉当官的社会大环境下,董卓无法用其他借口阻挠。
在大汉,再大也大不过一个“孝”字。
暗地里不说,但在明面上,连皇帝都不能去亵渎“孝道”。
“年轻人孝心可嘉。”董卓只能顺势道:“咱家与卢公也是老相识,当初一起出征平定黄巾,不曾想一点小误会,闹得如今天人两隔。”
“唉~也罢。”董卓大手一挥,道:“咱家赐你车马、盘缠以及棺椁,允许你扶灵归乡。”
“并且还会上表天子,为卢公请下追封以及谥号,也算是尽一份心意。”
董卓本来也是想让卢植吃点苦头而已,没想到卢植直接死在狱中。
弄死当世大儒,也非董卓本意。
毕竟想要把持朝纲,离不开士大夫阶层的认可,董卓总归要爱惜羽毛。
如今卢琛送来台阶,董卓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再捎带着安排一下卢植后事,董卓就可以彻底洗脱这个“污点”,对他而言惠而不费,顺水推舟也就是理所当然。
“多谢相国,大恩大德,草民绝不敢忘!”卢琛再度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