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这种事,虽然在大明也是屡见不鲜,但也分好几种情况。
一种是一些地方上的势力,对于明初时期还不算太服气,所以就以为是个机会,也想搞点事。
这种搅弄风云,在太平之世搞事情的,在朱雄英看来,那是该死。
还有一种是贫苦农民,条件艰苦,也是脑门一热,出个人才,就聚拢一些人,也去学人家造反。
这种没办法避免,因为在古代,总是会有贫苦农民,或者在任何时候都有。
这种造反,危害不大。
最后一种,就是被逼无奈!
这也是朱雄英最觉得愤怒的一种。
他不是愤怒造反的人,而是愤怒造成这些人造反的人。
比如这次的同州知州造反。
身为官员,一州的知州,他为何造反?是为了权力?
可为何,当地乃至周边几个县的官员都响应他的号召?
为何当地和周边的官兵军士,乃至百姓,也都随他—起反?
是因为秦王朱樉!
秦王朱樉在西安府,致使百姓们民不聊生,易子而食,卖儿典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这些冰冷残忍的字眼,背后却是一个个底层人的真实写照。
错不在百姓,也不在军士,或许更不在官兵和官员!
只有秦王朱樉!
尽管此刻,秦王朱樉已经被困于皇家别院里。
但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仪鸾司摆驾,锦衣卫开路,太子亲卫随行,浩浩荡荡的去了皇宫别院。
到了别院,朱樉躺在床上,脸色难看。
朱雄英打了他,又来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反正朱樉是看不透朱雄英的,但是他可以肯定,朱雄英来看自己,估计不是啥好事!
所以,他也不起来迎接,一副被打后要死不活的样子,趴着哎哟哎哟。
“二叔....呀,二叔这是咋了?“
门口传来朱雄英那假的不能再假的声音。
接着他赶紧进屋,看着床上瘫趴着的朱樉,装傻道:
“二叔,你这......怎么还这么严重啊!”
朱樉:“........
为什么这么严重,你心里真的没数?
他嘴上说:“臣无法迎接太孙,望太孙见谅!”
“二叔,这是什么话?你可是我亲二叔啊,我能跟你计较那个?“
虽然朱雄英一口一个二叔,心里确实想着,这货怎么这么抗揍?居然没被打死!
朱樉心里也冷笑,觉得朱雄英虚心假意的,怎么不去死?
叔叔和侄子,表面看起来和谐,内心都没憋啥好屁!
朱樉就说:“太孙还来看臣做什么,臣这是自作自受......
朱雄英心想,你还知道这是自作自受?可惜,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