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后的日子里,朱镇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他不再像往常一样出门打猎,而是把自己关在小院里,沉浸于书海之中。那小小的屋子,堆满了书籍,仿佛成了他的整个世界。
朱镇能如此专注,多亏了系统给予的神奇奖励。
那奖励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他知识的宝库,让他拥有了完整的大明通史记忆,同时也赋予了他敏锐得如同鹰眼般的政治眼光。
有了这些,当他翻开四书五经时,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在他眼中就如同被阳光照亮一般,脉络清晰可见,读书的进度快得惊人。
他对科考的决心坚如磐石,一旦全身心投入其中,就如同陷入热恋一般如痴如醉。
常常是一本书翻开,他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等到从书中的世界回过神来,抬头望向窗外,才发现天色早已暗沉如墨,而自己竟然连午饭都忘记吃了。
但也正是这样忘我的投入,让他的学识如春笋遇雨般迅速增长。
只是这些日子,老爷子没有再来,朱镇心里像是缺了一块什么,空落落的。
不过他明白,老爷子定是事务繁忙。
老爷子的出现,对朱镇而言,就像是在黑暗的长夜中突然出现的一束温暖火光,在他孤独的世界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毕竟,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像老爷子那样关心过他。朱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思念,再次埋头于书卷之中。
时光匆匆,转眼间又是几日过去。
这一日,朱镇的小院外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
一辆看似普通的马车缓缓停下,从马车上先后走下两个人。
其中一位身形肥胖,那身材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肉球,每走一步,身上的肉都微微颤动。
他的眼睛总是眯成一条细缝,看起来憨厚老实,此人正是太子朱高炽。
旁人或许会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以为他只是个和善的胖子,但在杨士奇眼中,太子可是大智若愚之人,他的智慧如同深海中的珍宝,藏在那看似平凡的表象之下。
想当年,皇爷起兵靖难之时,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猛攻北平,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太子仅带着一万人马坚守城池,任凭敌军如何凶猛,那五十万大军就是无法攻破北平城,这足以证明太子的非凡。
杨士奇扶着太子下了马车,朱高炽的目光急切地在周围的院子里搜寻着,他迫不及待地问杨士奇:
“杨大人,我儿子住在哪个院子啊?”
杨士奇微微一笑,伸手向前方指去:
“太子爷,就是那儿了。”
朱高炽看了一眼,点头道:
“行,走吧。”
两人朝着小院走去。今日,太子正好闲暇无事,对儿子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再也无法抑制,于是便让杨士奇带他前来。
快到小院门口时,朱高炽脸上露出一丝犹豫,他对杨士奇嘱咐道:
“待会进去的时候,不要说我是太子,就说我是你的朋友。”
杨士奇笑着点头:
“太子爷放心。”
说完,杨士奇便伸手准备敲门,朱高炽则在一旁紧张地等待着,不知为何,他那双满是肥肉的手竟然微微颤抖起来。明明马上就要见到朝思暮想的儿子了,可朱高炽却有些畏缩,因为他还没有想好该如何面对这个失散多年的孩子。
“等等,杨大人!”朱高炽突然又喊了一声。正准备敲门的杨士奇疑惑地看向他:
“太子爷,您怎么了?”
朱高炽深深地叹了口气,神色中满是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