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九百七十八斤,亩产超过一千三百斤?”秦伍利算了算账,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秦家村的村长秦昭明好奇地问:“伟峰,你的小麦种子是从哪儿弄来的?”
“这是袁老研究出来的品种。”洪伟峰毫不犹豫地回答。
“袁老?”秦昭明面露困惑之色。
“一位姓袁的老人,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提及此事,洪伟峰不禁有些伤感。
“伟峰,你能卖一些小麦给我们吗?”秦昭明满怀期待地问道。
种植这种亩产上千斤的小麦,即使交了公粮,也能确保村民们吃得饱饱的。
“钱就不用给啦,我免费送给你们……”洪伟峰告诉他们小麦种子的处理方法。
但村民们普遍缺乏文化知识,听不太懂他的话。
因此,洪伟峰只好抽空来给他们做培训。
翻耕土地种上了春小麦,又播种了水稻,之后便带着秦京茹离开了秦家村。
在岳父家,房子花费了五千多元,除了猪圈和厨房之外,共有十六间房。
两千九百多斤的小麦,都被暂存在岳父家里。
因为复制地球上有着无数的粮食,所以把这两千多斤小麦带回四合院,显得费力而不讨好。
短短几天内,小麦亩产一千三百多斤的消息,就传得满城风雨。
这一天上午,炎黄日报社的记者张馨予,来到了四合院进行采访。
“洪伟峰同志,是你研发出了这种高产小麦吗?”
“这个高产小麦并不是我研发的,而是袁老的研究成果。”
“你能给我讲讲袁老是谁吗?”
“袁老是一位姓袁的老者,他已经去世了。
他不仅研发出了高产的小麦,还发明了高产的水稻。
我现在正在秦家村试种这种高产水稻呢!”
“竟然还有高产水稻?”
“那种每亩能产上千斤稻谷的,能算不上高产水稻吗?”
“高产水稻真的能达到每亩一千斤的产量?”
“具体产量多少,还得等几个月后才能知晓确切数字。”
采访结束后,张馨予返回报社撰写了一篇报道。
没过三天,关于冬小麦亩产能达到一千三百多斤的消息,便传遍了大江南北。
此刻的秦家村,已经有专人全天候守护着稻田和麦田。
经过深思熟虑,洪伟峰决定前往地球取来一张袁老的黑白照片。
“把这张照片放在家里,每天都上三柱香。”
洪伟峰将照片镶框摆放在客厅,并从地球上带回一个宣德炉,点上了三柱香。
每当有人问起照片中的人物时,他就说是袁老。
不久之后,袁老的画像被大量印刷。
三个月后,秦家村的春小麦丰收在望,人群如潮水般涌向那片超过两亩的麦田。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焕发地挥了挥手:“开始收割!”
三百多人齐心协力,很快就把小麦收割完毕。
脱粒称重后,总计两千八百六十几斤。
“亩产竟然高达一千三百多斤?”
“这春小麦的产量,居然跟冬小麦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