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如墨般浓稠的黑暗笼罩着整个村庄,唯有几间简陋的土坯房透出微弱的光亮。其中一间较大的屋子里,几盏油灯努力地驱散着黑暗,昏黄的灯光在粗糙的土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将围坐在一起的人们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
这里是八路军独立团的临时指挥部,一场关于根据地未来建设的重要会议正在进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油味,夹杂着旱烟的辛辣气息,以及泥土的芬芳。
“同志们,”李云龙率先开口,他的声音粗犷而洪亮,仿佛能穿透这厚重的夜幕,“咱们的根据地,现在就像个刚出生的娃,得好好养活!这孩子能不能长大,能不能壮实,就看咱们怎么喂养了!”他习惯性地挠了挠头,浓密的眉毛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他顿了顿,环视四周,目光扫过每一张专注的面孔:“粮食,那是命根子!没有粮食,啥都白搭!咱们得开荒种地,多种粮食,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咱们才有力气跟小鬼子干!”
林宇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八路军军装,虽然身材略显单薄,但眼神却格外坚定。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补充道:“老李说得对,民以食为天。不过,光靠传统的耕作方式,产量还是有限。我以前在大学里学过一些农业知识,咱们可以尝试着改良种子,引进一些新的种植技术,比如轮作、间作,还有施肥,这些都能提高产量。”
赵刚政委坐在李云龙身旁,他身穿一件整洁的军装,显得文质彬彬。他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时不时地推一下眼镜,镜片后的目光睿智而沉稳。“除了农业,教育也得抓紧。”他温和而坚定地说,“咱们要培养人才,不管是军事人才,还是建设人才,都需要知识。只有这样,咱们的根据地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一位地方干部模样的中年汉子站了起来,他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粗布褂子,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操着浓重的乡音,憨厚地说道:“赵政委说得在理!俺们村里就有几个识字的后生,可以先让他们给孩子们启蒙,教教他们识字、算数。等条件好些了,咱们再办个正儿八经的学校。”
“好!”李云龙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就这么定了!咱们不能光顾着眼前,还得为下一代着想!不能让他们当睁眼瞎,得让他们有文化,有本事!”
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昏黄的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和憧憬。
“路也得修一修,”一位头发花白的群众代表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起来,“现在这路,坑坑洼洼的,运个粮食、弹药啥的,太费劲了。”
“对,还有桥!”另一位年轻些的村民补充道,“咱们这儿河多,没桥太不方便了,遇到雨季,河水一涨,就过不去了,耽误事儿!”
赵刚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治安问题也必须重视。咱们得组织民兵,成立自卫队。一方面,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土匪、汉奸的骚扰;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咱们八路军作战,巩固根据地的安全。”
“这个我来!”李云龙一听跟打仗有关,立刻来了精神,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从团里挑几个好苗子,好好训练训练,保证把那些土匪、汉奸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让他们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林宇看着李云龙那兴奋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他知道,这位团长虽然脾气火爆,但心里最惦记的还是打鬼子,保家卫国。
“老李,你先别急着打仗,”林宇笑着说道,“咱们还得建设兵工厂呢。有了自己的兵工厂,咱们就能造枪造炮,到时候,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再也不用看小鬼子的脸色了!”
李云龙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像是两颗闪耀的星星:“对啊!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林宇,这事儿可就全靠你了!你得抓紧时间,早点把兵工厂搞起来。到时候,咱们有了自己的家伙什儿,就再也不用受这窝囊气了!”他兴奋地搓着手,仿佛已经看到了独立团战士们拿着新式武器痛击日寇的场景。内心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赵刚看着这两个人一唱一和,无奈地摇了摇头,嘴角却带着一丝笑意。他知道,有了林宇的兵工厂,八路军的战斗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对于整个抗战局势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他内心深处也充满了期待,期待着根据地能够早日强大起来,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微风拂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会议室内,油灯的火苗微微跳动,映照着众人疲惫却坚毅的面庞。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根据地正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成型,像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迎着朝阳,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