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深知,与白灵瑶的误会虽已解开,但郑贵妃的阴影仍笼罩在二人头顶。
他明白,郑贵妃绝不会善罢甘休,定会继续从中作梗。
“殿下,如今之计,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掌握先机。”
林宇轩目光如炬,向朱常洛进言道,“朝中大臣,摇摆不定者众多,若能将他们拉拢过来,殿下便如虎添翼。”
朱常洛颔首,本王这便修书一封,邀请那些立场未明的大臣们前来一叙。”
几日后,大臣议事厅内,一场特殊的聚会正在进行。
受邀前来的大臣们神色各异,有的面露犹疑,有的则暗自揣测。
他们心中清楚,这场聚会,将决定他们在未来朝堂上的站位。
朱常洛端坐于主位,一身亲王蟒袍衬托出他的威严与气度。
他环视四周,目光在每一位大臣的脸上停留片刻,似乎要将他们的心思看穿。
“诸位大人,今日请大家前来,并无他意,只是想与诸位大人一同探讨治国之道。”
朱常洛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大厅内回荡。
然而,并非所有大臣都买账。
一位身着绯袍、面色阴沉的大臣站起身来,语气尖锐地问道:
“殿下,臣听闻您近日与一些商人过从甚密,不知此事是否属实?”
此言一出,大厅内顿时一片寂静。
大臣们纷纷看向朱常洛,等待他的回答。
他们知道,这位大臣是郑贵妃的耳目,此番提问,显然是来者不善。
朱常洛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答道:
“大人所言不差。本王确与一些商人有所往来。然则,本王并非贪图享乐,而是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着想。”
“哦?”那位大臣冷笑一声,“殿下此言,臣倒要洗耳恭听了。”
朱常洛起身,踱步至大厅中央,朗声道:
“诸位大人,我大明虽国力强盛,然国库却日渐空虚。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本王以为,欲富国,必先活商。商人流通货物,缴纳税赋,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能促进百姓就业,此乃一举两得之策。”
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自己发展商业的理念娓娓道来。
在场的大臣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从未想过,商业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殿下所言,真乃金玉良言!”一位原本对朱常洛持有戒心的大臣,此刻也忍不住击节赞叹。
朱常洛见时机成熟,便趁热打铁,将自己成为太子后的治国蓝图和盘托出:
“若本王有幸成为太子,定当整顿吏治,肃清贪腐,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本王将大力发展商业,开海通商,让大明的货物畅销四海,让大明的国力更上一层楼!”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自信与决心。
大臣们被他的气魄所折服,纷纷表示愿意支持他。
与此同时,在白灵瑶的闺房内,气氛温馨而宁静。
白灵瑶坐在书桌前,纤纤玉指翻动着一本本古籍。
她正在为朱常洛准备一些有助于他在朝堂上应对的资料。
自从与朱常洛重归于好后,她便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他身上。
“吱呀”一声,房门被轻轻推开。
朱常洛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格外明亮。
“灵瑶,你还在忙呢?”朱常洛走到白灵瑶身边,轻轻地将她揽入怀中。
白灵瑶抬起头,眼中满是关切:“殿下,朝堂上的事情可还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