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或许刻薄寡恩,但身为老刘家天生的政治怪物,谁也不能说他不是合格的帝王。
每当太子向他劝诫要停止征战,休养生息的时候,他都会告诉太子:
“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其实他并不强烈否认太子的政策,反而是支持的,
他本来的打算是,他来做完这些劳民伤财的苦活儿,让太子继位之后再让百姓休养生息。
所以他给太子安排的就是儒家和黄老之术这样的老师。
换句话说,他对太子一开始就是奔着仁慈之君的方向培养的。
他在明知道刘据的理政方式与自己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仍旧时常让刘据代替自己监国理政。
每每外出巡幸天下,都会将诸多国政事务交给刘据处理。
在他外出归来后,刘据都会捡其中紧要事情的处置进行汇报,
而他对儿子的处置几乎都没有异议,有时甚至不加过问。
他曾专门对刘据的舅舅卫青说:“现在国家四方都不太平和不顺服,我所做的征伐之事,都是为了使天下太平安宁,为此劳民伤财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我之后的皇帝如果仍是像我这样做,那么国家就会走上秦朝那样的覆亡之路。
正好太子是一个性情敦厚稳重好静的人,他将来一定能够使天下安定,不让我有什么要担忧的。
我所求的就是这样一位能成为守文之主的继承人,没有人比太子更合适了!”
可巫蛊之祸毁了一切。
或许真的是他老了,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不再清醒。
他变得更加刚愎自用,父子之间性情的截然不同让他们的感情逐渐疏远淡漠。
渐渐地他居然真的对太子滋生了不满与猜忌。
他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中是有错,但其他人呢?他们更加该死!
他们害怕太子一旦上位,汉朝的大方针就得以改变。
那么他们这些奉行原方针的旧臣怎么办?
汉武帝对刘据的身份角色定位,放在家庭里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无以复加的爱,但放在朝堂上就是一个招引祸难的导火索。
自从汉武帝向卫青说出以刘据为“守文之主”的内心想法后,
就表明了汉武帝所任用的崇尚严刑峻法的酷吏集团成员,
将在太子上位后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中确定无疑地失去权势地位。
那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灭了太子,立一个年纪小一点的上去,说不定还好控制一点。
在这件事初期他还尚有掌控之力。
可这件事到了后来就不再是一两个人参与其中。
而是大半个朝堂抓住了他犯错的这一次机会,联合绞杀了太子。
等他反应过来时已经追悔莫及。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本质就是害太子的一伙人抓住汉武帝的错误,把太子一党杀了个七七八八。
等到汉武帝清醒以后就算想要反悔,太子已死,太子党覆灭,已经无力回天了。
可惜他们还是低估了汉武帝,低估了他的决心。
既然太子不在了,而这些害太子的一帮人也就被他宰了。
至于袖手旁观的,开玩笑,真以为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是没表态了。
太子与他断了联络,这帮人可谓是功不可没。
巫蛊之祸”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宫廷悲剧。
汉武帝刘彻与卫太子刘据之间三十七年的父子深情,就是在这场悲剧中被奸邪小人逼上了无法转圜的绝路。
所以才有了那个地狱笑话。
帮太子的死了。
害太子的也死了。
袖手旁观的还是死了。
太子呢?太子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