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
方孝孺没等朝会通知,自个儿来了。
天还没亮透,他就已经站在了奉天殿外,静静地候着。
半个时辰后,朝臣们陆陆续续地到了。
“咦?方先生?”
“方孝孺?他怎么来了?”
“不是说一直在家种地吗?”
郑赐、张忱等人,远远地看见方孝孺的身影,顿时愣住了。
一个个面面相觑,满脸的惊讶和疑惑。
“奉和,这是……”
郑赐快步走上前去,拱手施礼。
方孝孺微微一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这……”
郑赐更加疑惑了。
他看了看方孝孺,又看了看紧闭的奉天殿大门,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奉和,这,你这是又要……谏?”
张忱也凑了过来,压低声音问道。
“莫非……又要进谏?”
方孝孺依旧笑而不答。
“这……”
张忱和郑赐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担忧。
“奉和,可千万要三思啊!”
郑赐连忙劝道。
“如今皇上……皇上他……”
“唉,你这?”
郑赐欲言又止,满脸的无奈和苦涩。
两人叹了口气,对视一眼,只好默默让到一边。
他们也都知道,方孝孺这牛脾气,是谁也拉不回来的,他要谏,就让他谏吧……反正作死拉倒就是了……
……
内殿里。
朱棣听了锦衣卫的禀报,顿时吓了一跳。
“什么?!”
“方孝孺又来了?!”
“他……他又想干什么?!”
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惊恐和不安。
“皇上,方孝孺……他……他就在奉天殿外候着……”
锦衣卫低着头,小声说道。
“这……”
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猛地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步。
“他……他有没有带什么东西?”
朱棣的声音,有些颤抖。
“有没有……有没有抬棺材?!”
“回皇上,没有……”
锦衣卫连忙说道。
“方孝孺……他……他什么也没带……”
“只是……只是一个人站在那里……”
哦哦,
朱棣长出了一口气,稍稍安心了一些。
“没有抬棺材就好……”
“没有抬棺材就好……”
朱棣定了定神,迈步朝外走去。
……
朝会开始了。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
朱棣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阴沉。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太监尖细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臣,杨荣,有本启奏!”
杨荣迈步出列,躬身施礼。
“讲!”
朱棣冷冷地说道。
“臣以为,四年靖难之役,之所以迁延日久,都是因为有一批死硬罪将!这些人抗拒天威,顽抗到底,才致使天下凶凶数岁……臣以为,对这些罪将,必须要严惩!”
杨荣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充满了愤怒
话音落处,几乎是人人附和——
“臣附议!”
“臣附议!”
“这些罪将,实乃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臣恳请皇上,将他们全部处以极刑!”
“以儆效尤!”
“……”
朱能、张武、张辅等人,立刻出列附和。
“臣等附议!”
其他武将们,也纷纷出列,齐声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