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赵铭心怀不满地回到府邸。他召集几个心腹谋士商议对策。“李恪这小子越来越嚣张,在朝堂上的势力也越来越大,若不设法打压,迟早会威胁到我们。”赵铭咬牙切齿地说道。
一个谋士眼珠一转,说道:“大人,如今李恪风头正盛,硬来怕是不行。我们不妨从他推行的政策入手,暗中使绊子,让他的计划难以实施,到时候他在陛下心中的印象自然会大打折扣。”
赵铭眼睛一亮:“此计甚好。就先从边疆增设堡垒一事下手,想办法拖延物资供应,让工程进度缓慢,再散布一些不利言论,扰乱人心。”
另一边,李恪积极筹备边疆事宜。他与工部官员沟通物资调配,又和户部商议资金拨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力。
物资供应总是延迟,资金拨付也不顺畅。李恪派人去催促,得到的回复不是物资短缺,就是资金周转困难。他心中不免疑惑,开始暗中调查。
经过一番探查,李恪发现竟是赵铭在背后搞鬼。他心中怒火中烧,但并未立即发作。他知道,此时若与赵铭正面冲突,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于是,李恪决定先稳住局面,加快堡垒建设进度。他亲自前往边疆,带领将士和百姓日夜赶工。在他的激励下,众人齐心协力,堡垒建设逐渐有了起色。
与此同时,李恪开始收集赵铭暗中使坏的证据。他安排亲信四处打听消息,与一些正直的官员交流,希望能得到更多支持。
一天,李恪正在边疆视察堡垒建设情况,突然接到长安传来的消息。原来是赵铭在朝堂上大肆宣扬边疆堡垒建设进度缓慢,耗费巨大,指责李恪办事不力。
李恪心中一紧,他知道这是赵铭的阴谋。他立刻安排好边疆事务,快马加鞭赶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李恪顾不上休息,直奔皇宫求见李世民。“陛下,臣此次赶回,是要向您说明边疆堡垒建设之事。”李恪跪在地上,诚恳地说道。
李世民皱着眉头:“李爱卿,朕也听闻了此事。为何堡垒建设进度如此缓慢?”
李恪深吸一口气:“陛下,并非臣办事不力,而是有人暗中作梗。赵铭大人为阻挠堡垒建设,故意拖延物资供应和资金拨付。”
李世民脸色一变:“可有证据?”
李恪从怀中掏出一叠文书:“陛下,这是臣收集的证据,上面详细记录了物资供应延迟和资金拨付受阻的情况,均与赵铭大人有关。”
李世民接过文书,仔细查看。脸色越来越阴沉。“赵铭竟如此大胆,竟敢在边疆事务上动手脚!”
这时,赵铭也得知李恪在皇帝面前状告自己,急忙赶到皇宫。“陛下,李恪这是污蔑臣!他自己办事不力,却想将责任推到臣身上。”赵铭大声辩解道。
李恪冷冷地看着他:“赵大人,证据确凿,你还敢狡辩?这些文书可都是有证人签字画押的。”
赵铭额头上冒出冷汗,但仍嘴硬道:“这些证据说不定是李恪伪造的,不足为信。”
李世民一拍桌子:“够了!朕自会查明真相。李爱卿,你继续推进边疆堡垒建设,朕给你调派更多物资和资金。赵铭,你若真有此事,休怪朕无情!”
赵铭心中一慌,但还是强装镇定地说道:“陛下,臣绝无此事,定是李恪诬陷。”
李恪看着赵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屑:“赵大人,真相迟早会大白于天下,你还是尽早认罪吧。”
赵铭刚要反驳——
(活动时间:5月1日到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