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场景,是在一个颇为雅致的包间里。
高启强,已经是名震一方的建工集团老总。他坐在主位,面前摆着一盘精致的清蒸鱼。
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吃相,并不像人们想象中大佬那般斯文或者粗犷。
他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近乎虔诚地,夹起一小块鱼腹最鲜嫩的肉,轻轻放入口中,然后闭上眼睛,细细品味。
那神情,专注而享受,仿佛吃的不是普通的鱼,而是什么山珍海味,或者说,是某种精神寄托。
和他同桌的人,有的在小心翼翼地汇报工作,有的在阿谀奉承,但他似乎都听不太进去,完全沉浸在与那盘鱼的交流中。
“他这是……在干嘛?”
“大佬吃饭都这么有仪式感吗?”
“不知道为什么,看他吃鱼,我感觉有点……毛骨悚然。”
“是啊,明明是很平静的画面,但总觉得背后藏着什么。”
弹幕充满了疑惑。
这时,光幕上适时地打出了一行注解。
【高启强发家于鱼贩,虽地位改变,然饮食习惯未变。此举或为不忘本,或为享受权力带来的平静,或为……麻痹对手?】
注解并未给出标准答案,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讨论。
“原来如此!他以前是卖鱼的!”
“这个细节绝了!身份变了,口味没变!”
“我觉得他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显示自己不忘本,其实心比谁都狠!”
“也有可能,只有在吃鱼的时候,他才能找回一点点过去的自己?”
一个简单的吃鱼动作,因为有了角色前史的铺垫,瞬间变得意味深长,充满了可以解读的空间。
张松文对这个细节的处理,再次赢得了满堂彩。他没有刻意去“演”什么,只是自然地呈现出一种状态,却将角色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那份深不可测的城府,展现得淋漓尽致。
平行时空的张松文看到这一幕,也是若有所思。他想起了表演理论中关于“习惯动作”和“潜意识”的探讨。一个看似无意的习惯,往往能成为解读角色内心世界的钥匙。
紧接着,第二个经典场面出现。
深夜,偌大的办公室里,只有一盏台灯亮着。
高启强独自一人,坐在灯下,手中捧着一本线装的旧书。
镜头给到书的封面特写——《孙子兵法》。
他看得极其专注,眉头微蹙,像是在思考什么难题。手指时不时地在书页上轻轻划过,似乎在揣摩其中的深意。
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屋内只有他与古老的兵法智慧相对。
这一幕,无声,却充满了力量。
它揭示了高启强能够一步步爬上高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并非只有狠辣和运气,他还在不断学习,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
从一个连摊位费都交不起的鱼贩,到一个能够研读《孙子兵法》,运筹帷幄的黑道大佬,这中间的跨度,令人心惊,也令人感慨。
“我靠!孙子兵法都用上了!”
“难怪他那么厉害!脑子也好使啊!”
“文化人搞黑社会,太可怕了!”
“这个角色塑造得太丰满了!有勇有谋!”
“张松文演出了那种……思考者的感觉,厉害!”
“这部剧的深度可以啊!”
(活动时间:5月1日到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