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盯着办公桌上摊开的机密文件,指腹摩挲着那份标注着核心技术合作权的谈判备忘录。窗外的霓虹透过百叶窗在文件上投下斑驳光影,恍若三年前初入家族企业时,父亲将第一份海外并购案交给他时的场景。指尖突然触到备忘录边缘的烫金族徽,那个盘旋着齿轮的双头鹰图案,让他想起昨夜大叔在家族会议上敲着桌面的声响——这次谈判的对手,是卡尔森集团的首席谈判代表。
电子钟显示凌晨两点十七分,林远扯松领带起身,落地窗映出他眉间深锁的纹路。三天前在慕尼黑机场与卡尔森集团代表擦肩而过时,对方西装内袋露出的半截红色手帕,让他瞬间想起三年前柏林会展中心的那场暗战。那时他初出茅庐,在新能源项目招标会上被对方用专利壁垒逼到死角,最后靠临时调整技术参数才险胜。此刻办公桌上摆着的,正是当年那份被汗水浸透的投标文件复印件。
手机突然震动,加密线路传来的是驻外情报员的消息:卡尔森方面新增顾问,是前欧盟贸易委员会的法律顾问冯·施密特。林远瞳孔微缩,这个名字让他想起上个月在斯特拉斯堡听到的传闻——那个擅长用国际法规漏洞制造谈判僵局的银发老头,曾让三家跨国企业在专利诉讼中损失超十亿欧。他转身从保险柜取出一个黑色档案盒,里面整齐码放着近百份关于卡尔森集团的分析报告,其中一份用红笔圈着重点:该集团近五年通过技术合作协议,已获取七家合作方的核心专利控制权。
晨光微熹时,林远终于在谈判策略笔记最后一页写下破局点:技术标准前置。他揉揉酸涩的眼睛,目光落在书架上那排各国商法典籍上,忽然想起父亲曾说过的话:真正的谈判高手,永远在规则里藏刀。当他套上定制西装时,袖扣上的族徽与备忘录上的烫金图案遥相呼应,这个传承百年的商业家族,从未在技术博弈中退过半步。
谈判当天的希尔顿酒店会议厅,水晶吊灯在长桌上方投下冷冽的光。林远踏入会场时,目光精准扫过对面七人团队:左侧第二位戴珍珠耳钉的女士是卡尔森的技术总监,三年前在日内瓦曾试图用假数据误导他;中间那位金发男子指间转动的钢笔,正是当年在柏林会议上签署备忘录时用的那支。当冯·施密特扶着眼镜起身时,林远注意到对方领带上的暗纹,与三年前专利诉讼案中对方律师团的领带如出一辙。
很荣幸与林先生再次合作。卡尔森集团CEO安德森的笑容带着几分寒暄后的试探,握手时指尖刻意用力。林远回以同样力度,感受着对方掌心的老茧——这个曾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金融家,显然想在开场就确立强势地位。投影仪亮起时,林远注意到对方技术合作方案的第一页,赫然用的是三年前他们在柏林用过的模板,只是核心条款里的专利分成比例从30%提到了45%。
关于技术标准的认定...林远翻开己方方案,声音平稳如深潭,我们提议采用ISO最新发布的TC57标准作为基准。话音未落,冯·施密特的钢笔尖在文件上划出刺耳的声响:TC57标准尚未正式实施,贵方这是在用草案干扰谈判。老人镜片后的目光如刀,却在林远将一份文件推过桌面时忽然凝滞——那是国际电工委员会三天前刚签署的TC57标准正式实施公告,落款处的红色印章还带着新鲜油墨的气息。
会场气氛骤然紧张。安德森的手指在桌下轻轻敲击,这是他焦虑时的习惯性动作。林远余光扫过对方团队中负责法务的年轻人,注意到其喉结微动,显然在快速检索法律条款。他适时翻开第二份文件:作为TC57标准的主要起草方之一,我们已获得十五项相关专利的优先使用权。投影幕布切换成技术路线图时,卡尔森的技术总监突然开口:贵方的储能技术参数,似乎与我们三年前泄露的内部资料有相似之处。
这句话如同一枚冷箭破空而来。林远抬眼直视对方,注意到她耳坠轻轻晃动,那是说谎时的生理反应。我建议先核实贵方资料的安全性。他的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质疑,毕竟三年前柏林会展中心的监控记录显示,贵方资料室曾有过异常出入记录。会场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翻阅声,卡尔森团队的法务急忙翻查当年的安保报告。林远知道,他们会在档案里找到那份被篡改过的访客记录——那是他特意让情报部门留下的漏洞。
午休时分,林远在酒店花园接到大叔的加密电话。他们开始动摇了。他望着喷泉激起的水雾,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后的笃定,冯·施密特刚才去查了TC57标准的签署流程,安德森在给董事会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低沉的笑声:当年你在柏林吃的亏,现在知道怎么讨回来了?林远望着水中游弋的锦鲤,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自己在办公室熬红了眼才找出对方专利链中的漏洞。不是讨回,他轻声说,是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规则不是随便能打破的。
下午的谈判在剑拔弩张中继续。当卡尔森方面提出技术验证周期延长至十八个月时,林远终于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鱼饵:我们可以接受验证周期,但合作模式需要调整为联合研发。冯·施密特的眉毛微微扬起,这个提议显然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林远适时展示了己方的技术研发路线图,重点标注的几个关键节点,恰好卡在卡尔森现有技术的瓶颈处。这样既能保证技术兼容性,他看向安德森,也符合贵方拓展亚洲市场的战略布局。
暮色浸染会议室时,安德森终于松口将专利分成比例降至35%。林远看着对方团队交头接耳的模样,知道这是最后的博弈时刻。他推开椅子起身,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密封文件:这是我们最新的储能技术白皮书,里面包含三项未公开的核心参数。当文件在长桌上传递时,卡尔森的技术总监突然按住文件边缘:我们需要二十四小时进行技术评估。林远微笑着看表:抱歉,我们的董事会要求今天必须达成框架协议。
时钟指向七点整,冯·施密特突然咳嗽一声: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合作。老人推了推眼镜,语气里终于有了几分松动,技术验证周期缩短至十二个月,专利分成30%,联合研发的主导权按季度轮换。林远在心里快速计算着各项条款的利弊,目光落在安德森紧握的钢笔上——那支笔的笔帽已经被捏得有些变形。再加一条,他突然开口,合作期间双方不得向第三方转让相关技术使用权。安德森与冯·施密特对视一眼,终于缓缓点头。
签约仪式在当晚九点举行。林远握着安德森的手,感受到对方掌心的温度比上午低了许多。当两份烫金合约盖上家族徽章的火漆印时,他注意到卡尔森团队中那个年轻法务的笔记本上,写着TC57标准实施日提前三天的批注。走出酒店时,夜风带着几分凉意,他摸出手机给大叔发了条消息:第二个条件,达成了。屏幕亮起的瞬间,他看到远处摩天大楼的霓虹映在合约封面上,那个双头鹰族徽在光影中显得格外锋利。
回到办公室已是午夜。林远将签约文件放入保险柜,目光落在三年前柏林会议的合影上。那时的他站在父亲身后,眼神里还带着青涩。如今相框里的位置空了出来,只有他独自站在镜头前。手指轻轻抚过照片边缘,他忽然想起谈判结束时冯·施密特说的话:林先生,你比三年前更像个真正的棋手了。关上保险柜的瞬间,他知道,这场博弈只是开始。家族的第三个条件,或许正在某个看不见的角落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