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胜仁们的北京之行,打开了洪江厂的民品生产之门。洪江厂通过此次事件,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中,外协的重要性了。
郑胜仁一行人回厂后不久,洪江厂成立了一个外协科。
郑胜仁调任外协科副科长。正科长是一名有着党员身份的人担当。
八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虽已结束了。但其时尚余有很多拨乱反正的工作,还未结束,还有许多的历史问题,正在清理整顿中。所以,名媛的家庭问题,虽已明里不再算是历史问题,但暗里却还是在左右着、影响着郑胜仁的政治生命。故而,一直以来,无论郑胜仁工作如何优秀,如何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但还是因受到名媛家庭问题的影响,一直没有被批准入党。
当然,此时厂领导也与时俱进地给出了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名曰:因为郑胜仁业务能力强,故要多干具体的外协工作。副职,多是干实际工作的。外协工作因为经常需要出差,不能在家里(这里说的家里,指的是单位)常住。所以任命他任副职。正科长因是负责统筹全面工作的,须是一个常驻家里的人。
其时,不仅郑胜仁受到名媛家庭问题的影响,入不了党。之前,小庐想参军,也是因为受到他从未见过面的外公方克明(小庐尚未出世,外公即已离世了)的影响,而未能如愿。
小庐想当兵的愿望,那是在他插队当知青的期间。
小庐下乡当知青,是在洪江厂的知青点当的知青。小庐是洪江厂的第一届知青。
洪江厂的知青们是在知青点下乡插队,他们没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洪江厂的知青点,建在荒山野岭里。洪江厂知青们即不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自然便不能分配到农民的田地。但即是下乡了,总是要到田地里劳作,也即种粮食,才能算是下了乡了。洪江厂知青不能分配到农民的田地,于是,他们便只能去开垦荒地来种粮食了。
黔西北是喀斯特地貌,那里的石漠化,非常严重。小庐们开荒垦地,吃了不少的苦头。
小庐下乡的第二年,部队到洪江厂知青点征兵。那时,当兵是离开农村的一大热门门路。再说,但凡一个热血男儿,对当兵都会有一种向往之情。知青点里,所有的男知青,都积极踊跃的报名当兵。
到知青点负责招兵的,是一个连长。连长见了报名的小庐的模样,打心里喜欢这个小伙子。
小庐一米七零的个头,个子不是很高,但他长得眉清目秀的(小庐长得很像名媛),浑身透着一股机灵劲。在知青点内,有很多姑娘青睐小庐呢。
连长见了眉清目秀机敏灵活的小庐,真是打从心眼里,喜欢上了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还真是一条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呢。这不,连解放军叔叔也不例外啊。
七十年代,因那时很多家庭都有很多孩子。在当时的兵役法里规定,家中若是只有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便属于独子,独子是免役的。小庐属于独子,小庐也是免役的。只是,喜欢小庐的连长,极力怂恿着小庐去当兵。
不过,小庐虽报了名,但他心里,却从没有生出过能当上兵的期望。
招兵连长许诺,小庐若是当兵,便在他的手下当一名通讯员。在连长对部队生活的美好描述中,小庐对当兵便生出了无限向往之的情愫。并也坚定了当兵的意志。
于是,小庐赶紧回家,将自己想当兵的愿望,告诉了爸妈。
郑胜仁和名媛听了小庐想当兵的愿望后,大惊,并极力给他泼冷水,以打消他对当兵的向往之情。
郑胜仁告诉他:“根据兵役法的规定,独子是不能当兵的。”
名媛连忙跟着说:“对啊,你是独子,你当不了兵的。人家部队是不会收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