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礼贤下士,善待韩非,利大于弊?
原因其实很简单。
秦王嬴政和相国李斯将韩非看的太过重要了。
没错,韩非对秦国来说有些作用。
他才学和能力确实比相国李斯要高上那么一个层次。
如果他全心全意的效忠秦国,也确确实实能够为强秦锦上添花。
但也仅仅是如此而已了。
这是韩非对此时秦国的作用。
可此时的秦国是何等国家?
这是商鞅变法后五十余年后的强秦。
这是积累了六世余烈的强国。
这是个早已经将严苛法制贯彻到国民方方面面的法之大国!
在这样的秦国,法家齐大成者的韩非才能够施展一番拳脚。
他的那些才华才能得以施展,他每颁布一个法令,才能立刻在举国上下有效实施。
变法、改革!
岂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的?
这两个词所意味着的往往就是矛盾、冲突、牺牲乃至战争。
秦国变法为何成功?
从一个孱弱的西陲蛮夷弱国,一跃成为虎狼之秦?
因素太多了。
首先它是自上而下的变法!
这很重要。
昔日要变法的乃是国君、王上,秦穆公。
国君想要变法,商鞅的才华才能够得到发挥!
其次,秦国变法之心强烈!
当年秦国王室众志成城,几乎都拥护变法,秦穆公的弟弟甚至愿意为此被商鞅砍了鼻子。
最后就是要有面对反噬的能力。
变法的阻力实在太强了。
要得罪的人太多太多,而且几乎都是有权有势的贵族....
那阻力强到秦穆公身为秦王,都不敢站在人前。
多到秦穆公身为秦王,都宁愿秦人只知道商君而不知道国君。
最后商鞅的结局也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所以,问题来了。
就目前来说,秦国已经有了李斯,韩非对秦国来说并非那么不可或缺。
况且两人之间,几乎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关系。
选择韩非,基本等于放弃了李斯。